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五絕都不用劍,他們比武為何叫華山論劍,人到中年才懂金庸的深意

2024-06-12文化

金庸的故事在武俠小說界屬於是最頂尖的那一檔,要說文筆優秀的人有不少,想象力天馬行空之人也不在少數,可為何是金庸站在了武林之巔呢?或許就勝在細節上吧,在筆者看來他在故事中的某些核心設定就格外吸引人。

比如「雙雕」之中那「五絕」與「華山論劍」的設定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巧妙之感。

五位高人,一場比武,決一勝負之後便有了五絕,這是一場頂尖高手之間的比武盛會,也是屬於男人的浪漫。

(東南西北四絕劇照)

不過話說回來,五絕在華山論劍比的明明不是劍法,金庸為何要給這場盛會起這麽一個不那麽貼切的名字呢?

一、三次論劍

從【射雕英雄傳】到【神雕俠侶】,書中一共有過三次華山論劍。

其中第一次華山論劍是在【射雕英雄傳】正篇故事發生之前就已經展開,關於那次對決,金庸只是一筆帶過。

周伯通是這麽說的:「說來話長,待我慢慢對你說。你知道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在華山絕頂論劍較藝的事吧……那時是在寒冬歲盡,華山絕頂,大雪封山。他們五人口中談論,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人終於拜服我師哥王重陽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周伯通、郭靖劇照)

這一次五絕是不是真的比試劍術,著實難說,畢竟金庸沒將他們論劍的過程寫出來。

而後來存活於世的另外幾位 絕對於王重陽的評價也沒有提到劍術。

比如黃藥師說過:「自重陽真人逝世,從此更無武功天下第一之人了。」

他強調的是武功。

接著看洪七公:「要講武功,終究全真教是正宗,這個我老叫化是心服口服的。」

他說的也是武功。

還有一燈大師:「王真人英風仁俠,並世無出其右。」

他甚至連武功都沒提,只提王重陽一身俠氣。

相對而言,第二次華山論劍的過程則更為直觀,這一次參與論劍的人也不多,只有郭靖、黃藥師以及洪七公這三人,即便把後來亂入的歐陽鋒算進來,也只有四人而已,而這一次論劍的四人也不曾用劍。

至於【神雕俠侶】末尾的第三次華山論劍,那就更扯淡了,這一次群雄甚至都沒有動手,別說比劍法了,任何武功都沒有出手,畢竟此時的群雄已是一家親的狀態,互相之間不是家人就是朋友,再加上他們剛剛一同經歷了襄陽大戰,是並肩奮戰過的戰友,若真動起手來,未免傷了和氣。

(王重陽劇照)

所以從頭到尾,每一次論劍,都沒有用劍。

當然,第二次和第三次論劍沒有用劍,不能證明第一次論劍的五絕高手沒有用劍。

不過從書中呈現的設定來看,似乎五絕也並不是以劍法橫行武林。

二、五絕的武功

初代五絕中,王重陽或許是劍法最好的一個,畢竟全真教確實是傳下了全鎮劍法,全真七子最擅長的也都是劍法,王重陽的劍法自然不差。

緊隨其後的應該是黃老邪,黃藥師最拿手的武功雖是那彈指神通、碧海潮生曲,但他自創的桃花島一脈的武功裏也有玉漏催銀劍、落英神劍、玉簫劍法,光是劍法,就有三套,但黃藥師的劍法總給人一種雜而不精的感覺,畢竟他也確實沒用過幾次劍法。

至於余下的三人,他們就真是不擅長用劍了。

洪七公的一身武功是繼承自他師父,也是前任丐幫幫主,所以他擅長的是降龍十八掌與打狗棒法。

歐陽鋒擅長的則是蛤蟆功。

最後看一燈大師,盡管他那一陽指修煉至頂層的話,也可以修煉六脈神劍,但從書中的設定來看,似乎六脈神劍並沒有從他爺爺段譽那一代傳承下來,即便傳下來了,一燈也沒學,甚至再退一步說,即便他學了,那也並非真劍。

(歐陽鋒劇照)

所以五絕之中,只有中、東二絕擅長劍法,王重陽若提出要與他們論劍,試問洪七公、歐陽鋒和當年還未出家的武癡段智興又如何會答應?

這就好比職業籃球運動員說要和你比投籃,遊泳健將要與你比遊泳,誰會接受這種必輸的對局?

所以「華山論劍」之名就略顯奇怪了。

金庸如此安排,到底有何深意?

三、金庸的解釋

事實上金庸還真就解釋過此事。

他是這麽說的:「有論者認為‘華山論劍’之說不當,蓋五大高人無一使劍,所比者亦非劍術劍法。殊不知國人用語文雅,常虛指以代實物,如請人‘吃飯’,並非當真饗以白飯三大碗,而是雞鴨魚肉,美酒佳肴……‘拜天地、拜堂’是正式舉行婚禮,並不是向廳堂叩頭,‘洞房花燭’是新郎新娘成親,並不是點一對花花蠟燭……所謂‘打擂台’,也不是對著木搭之高台拳打腳踢,而是與人比武。‘論劍’乃雅稱,並非當真須長劍短劍,口論舌辯也。」

是的,所謂的「論劍」不過是一種雅稱,金庸想表達的就是一次比武,而「劍」無疑是最符合「武俠」題材的一種兵器,因此才以劍代指。

(金庸)

而多數讀者思考問題的方向也都錯了,當年的我們只糾結於「這些人明明不用劍,還怎麽論劍」,就如同金庸將這第一次華山論劍一筆帶過一樣,這不過是個背景設定,根本無需深究。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很多東西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咬文嚼字,頂著事物的表面不放,這樣你不僅會陷入誤區,同時也難免活的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