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洞見|林崗:吳邦忠和他的山歌小品,大俗至極現本真

2024-04-15文化

文/林崗

認識吳邦忠差不多有三十年了,他曾經當過陽西文聯主席。可是他並不擅長言辭,反倒有點兒拙於口才,略顯木訥。這使我想起孔夫子識人的至理名言:「剛毅木訥,近仁。」除了待朋友真誠外,邦忠兄令我深感驚訝的是他對陽西山水、風物和掌故的熟悉,簡直到了如數家珍的地步。本來看得起鄉村的民俗、山歌、民間故事等通俗文藝形式的人就不多,肯一輩子花工夫花時間,醉心於搜集、整理、創作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吳邦忠就是我們這時代我有幸認識的熱心鄉俗文藝的卓異人物。

山歌、民間故事等通俗文藝形式雖然下裏巴人,但凝聚著民間智慧、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同時也構成陽春白雪式文藝生長的搖籃和提升的廣闊基礎。由於邦忠兄極其熟悉陽西山歌,有時在搜集、采編和整理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有時則利用其形式,模仿其格調,寫出新式山歌。前年「陽西群賢閣」編過一本【吳邦忠山歌小品集】,如今再推出【吳邦忠新編山歌小品集】。前一本改編自民間故事的成分重一點,如今這本的作品多數是據其形式進行了新的創編,當代氣息更加濃厚。

山歌小品是吳邦忠酷愛的創作形式。山歌以二人對唱為主,而山歌小品則在對唱中加入故事情節,融入敘事的成分。小品故事非常簡潔,不求細節無遺,但求有個梗概,十余回合對唱即行結尾。短小精悍,充分體現了民間形式敘事的簡潔性。山歌小品妙在對唱中的語言機鋒和諧謔的趣味,而不在所敘之事的完整性。邦忠兄的山歌小品,多取材自民間生活。如【妹嫁哥家無怕窮】【老婆奴】【山中撞個靚大娘】等,一看而知為民間日常生活,屬於嫁娶、姻緣、夫妻、男女和醬醋油鹽一類。

吳邦忠的山歌小品最鮮明的特點是本色。來自民間,出自本真體驗,形式和語言固然俗,但邦忠兄不避其俗,由大俗至極而現本真,充分體現出民間的機智而洗脫高頭講章的說教腔。故事在現實世界或有或無,固在所不論,但形式和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妙趣橫生。山歌小品之所以為民眾喜聞樂見,最重要的原因是以老百姓的語言寫老百姓,作品與聽眾讀者不生隔膜。在這方面邦忠兄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他對陽西民俗和土語的熟悉是他人難以相較的,所以在作品中能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傳統的農耕社會治亂相繼而文教風俗能維持不墜,全在於耕讀人才或讀書或仕宦,在外面闖出名堂又在暮年葉落歸根,回歸鄉土,以知識、教養和人脈反哺早年培育自己出身的鄉土。簡言之曰人才回流。傳統社會生生不息,毫無疑問是得益於這種相互哺育和反饋的人才回流的傳統。經歷了超過百年的現代社會轉型,雖未能看得十分清楚,但大致上可以判斷,這種人才回流某種程度上被打斷了。如今的人才精英,無論人文的還是科技的,都是離土離鄉的了,即使想仿古人落葉歸根,也越來越遙不可及,成為奢望。

然而事情也不至於如斯奢望。近些年我走的地方多了,時常可見活躍於基層一線如吳邦忠兄那樣的文化工作者。不獨陽西,南粵大地各處均可遇見。他們離土了,但離土離得不遠,姑且叫做離土不離鄉吧。因為他們在城鎮從事文化工作,如文化館、文聯、基層宣傳部門等,與鄉土距離甚近。一邊是鄉俗村鎮,另一邊是大的都市,他們則處於兩者之間。看似不如大都市文化人所從事的文化事業那樣「高大上」,實際上他們有自己的優勢。像吳邦忠那樣的基層文化工作者,紮根鄉土,默默為民眾創作喜歡的作品,寫山歌小品,從中也滿足自己的興趣和創作沖動。他們的不懈努力讓我由衷佩服,值得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