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是中國留傳千年的古訓,用來儲水的罐與盛放食物的碗是陶瓷器起源的母器。碗,作為日常飲食的必需器皿,從實用器到追逐品質的過程中,它承載人們美好生活的歡笑,見證著文化藝術的光芒。
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形狀、紋飾有著明顯的差別。今天能看的最早時期的瓷碗是青瓷制品,形狀大口深腹平底,滿足實用功能為主,產生於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而後的碗隨著歷代瓷器制作技術的不斷最佳化展現了不同的審美和時代文化。
唐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開始出現簡單的劃花裝飾;宋碗多為鬥笠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外壁或內底心上;元代碗型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斜多撇。采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工藝註重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為多;清碗制作技術更為精進,瓷類、釉色、紋飾豐富多樣。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碗的款式用途。
花在農耕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因此花為較早裝飾到瓷碗上的飾紋。
花型碗中較為常見的有蓮瓣碗,因其碗口似蓮瓣形而得名。最早的蓮瓣碗是南朝時期的青釉刻花蓮瓣碗,後期的越窯青瓷和龍泉青瓷均生產這種碗式,有青釉、白釉、青花、粉彩等種類。因其優美實用,後世均有燒制蓮瓣碗。
海棠碗同為流行時間長度最長的花型碗,從晚唐至南宋時期流行至今。因其口部猶如海棠花一樣美麗,因此得名。海棠碗以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的上乘佳作,特別是白瓷海棠碗素潔清雅,以今天網紅語描述,「用此碗可多炫兩碗飯。」
以外形命名的瓷碗還有很多種類。
臥足碗是中國傳統的碗式之一,受當時飲食習慣影響,碗腹較淺。食客用箸取盤中食物到此碗中品嘗。碗底心內凹,以碗壁為圈足,故稱臥足碗。五代越窯、宋代耀州窯、元代龍泉窯、明清景德鎮窯多有燒造臥足碗。
八方碗又名為「八棱碗」,是宋代流行的碗式,分為敞口和斂口兩種。哥窯、龍泉窯都有燒造此類碗。瓷有棱角不易燒,燒成後日常清潔也比較麻煩,因此此款多為禮儀用具。
折腰碗,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稱折腰碗。最早見於五代,元代流行最廣。
雞心碗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雞心狀突起。明永樂、宣德兩朝以青花瓷器為多。
下一篇我們繼續了解喝酒品茗的碗是什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