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淺析中國傘的發展,品傘中美學

2024-10-12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發明和使用傘最早的國家,3500年,先秦時期,傘就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祖先手中,傘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也包含著中國民眾的審美和價值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傘也被賦予了別樣的文化內涵,例如皇帝專用的滑蓋傘彰顯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古時傘也被用作祭祀,以表示對天的崇敬……

傘的實用功能無論何時一直是民眾簡單而質樸的需求。傘從產生之初,經過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成為了我們生活之中的尋常之物。

該文章,筆者便為大家介紹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傘中所蘊含的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內涵。

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

傘是在「蓋」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典籍上常有記載的華蓋實際上是一種傘狀的吉祥雲。而這種吉祥雲被古人看作是上蒼顯靈,賜福人間。

也正因為這一說法,古代的帝王出行之時一定要乘坐華蓋車,「華蓋」也是皇權的象征。

普羅大眾所熟知的一個俗語,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為何和尚不允許打傘?因為在中國古代,統治者制定了有關於傘的制度,包括和尚在內的一眾人,是不被允許打傘的。

【史記】記載:「五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

「蓋」在夏商周之際就已經產生,並且在西周開始流行。

在秦朝,出現了雙連環的機關傘,只要拉動傘柄的機關,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調整傘的角度來遮蔽陽光。

更為特別的是,只要拉動機動就可以旋轉傘柄亦或是取下傘柄,此時的傘柄便可作為一個長矛來使用,這時的傘便是一個巨大的盾。

而這種雙連環機關傘也是皇室的專屬之物。

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之中,統治者對傘的制作和使用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傘也被統治者用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尊卑之別,此時的傘除了實用性,其作用還類似於官員身著的朝服亦或是烏紗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漢朝的統治者便對華蓋的儀制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皇帝、皇太後和太皇太後使用的是羽蓋,皇子與皇太子所使用的是青蓋,官員根據官位級別的不同,使用的蓋也不盡相同。

而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相關政策使得商人的地位較低,漢朝的商人和平民皆沒有使用蓋的權利。

漢朝傘的使用在貴族之中已經較為普遍了,根據相關的記載,漢朝貴族多使用 「曲柄傘」 ,而關於曲柄的設計,也和古代封建的尊卑觀念有關。

皇室貴胄出行之際,都有侍從在其一旁撐傘,但是侍從的身份極為低下,不能與貴族或是統治者並肩而行,曲柄傘的設計便是讓侍從走在皇室貴胄的身後,但又不影響傘的使用效果。

魏晉南北朝之際的傘,除了實用的功能以外,主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使用的人群也僅在皇室與貴族之中。

南北朝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融合的時期,原來在北方的鮮卑族南下入主中原,南北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將他們騎射習俗帶到了中原一地,他們善於騎射,但是中原地區以往的車蓋會作為射箭的障礙,因此,他們會將車上的蓋單獨取下,這便形成了傘。

值得一說的是,漢代已經有是從持傘走在皇室貴族身後的儀制,在南北朝之際這種方式更為流行。

最初的華蓋亦或傘,其制作的材料為價格相當昂貴的絲綢。

至於價格相對低廉的油紙傘的出現,首先是得益於東漢的蔡倫發明了紙,人們廉價的紙來代替昂貴的絲帛,在用紙制作的傘面上塗上油脂,這便是早期的油紙傘,真正具有防水功能的油紙傘是在南北朝時期產生的。

【玉屑】記載:「前代士夫皆乘車而有蓋,至元魏之時,魏人以竹碎分,並油紙造成傘,便於步行騎馬,傘自此始。」

關於南北朝的相關記載之中,也最早提出了「傘」之名。

黃纛軟輿擡聖母,紅羅涼傘罩賢妃

隋唐之際,傘的使用範圍已經較為廣泛了,並且在這時,油紙傘除了遮雨,也被人們用作遮陽。

隋唐之際對於傘的使用也有著明確的規定,皇室所用之傘為雉尾傘和紫傘;皇室宗親及其三品以上的官員所用的傘是青傘朱裏。而青傘碧裏則是士人所用。

在唐朝,畫家亦或是書法家也會在傘面書畫,這一時期,人們對於傘的形制要求愈發趨於社會大眾的審美。

唐朝的油紙傘在當時頗負盛名,不止是唐人會使用,油紙傘還流傳到日本、高麗等地。

由於油紙傘在唐朝的普遍使用,唐朝傘的制作工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唐人對於傘的需求,也使得唐朝傘的銷售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清異錄】記載:「江南周則,少賤,以造雨傘為業……非我用卿而富貴,乃高密侯提攜而起家也!」

「高密侯」 一詞,是唐人對傘的使用數量之多的「戲稱」,唐朝時期,江南的周則少時家品,而後放棄舊業,以制傘而富貴, 正是傘的使用人數之多讓周則得以起家。

周則每日造出兩把傘,出售之後便可換來米糧等日常所需之物,足以說明唐人對傘的需求量之大。

之於宋朝,傘已經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除了皇室官員之外,宋朝的平民亦可用傘,出行帶傘,可防雨,亦可防止日光暴曬。

甚至於,還有行路至一半,忘記攜帶雨傘而中途折回拿傘的例子。

在宋朝,傘的防曬功能也愈發被人們所重視,

【默記】記載 :「元豐末,王荊公在蔣山野次,跨驢出入。時正盛暑……日轉西矣,茂直令張傘,而日光正漏在荊公身上,茂直語左右,令稱傘就相公。」

而在宋朝的一眾畫作之中,隨身攜傘之情景亦是多見,且畫中的傘之種類之多也是宋朝傘類的一個真實寫照。

根據相關的記載,南宋的都城臨安為當時全國制傘業的中心,而其生產的傘類亦有諸多品種。

在宋朝以絲綢制成的傘類在仍舊占據著主導地位,尤以青絹制成的涼傘,亦或者稱之為清涼傘最為盛行。

不論是宮廷的禮儀活動,亦或是民間的有關活動,皆能見到清涼傘的身影。

【夢粱錄】卷一【元旦大朝會】記載:「殿兩廡皆列法駕鹵簿、儀仗,龍墀立青涼傘十把。」

除了清涼傘,宋朝還有大小黃羅傘、紅綠小傘、方傘、大傘等諸多品種任君挑選。

由於宋朝造紙業的發達,宋朝的油紙傘亦是十分之流行。在南宋臨安的各大小店鋪之中,油紙傘皆有出售。

更為奇特的是,宋朝的官員還會利用油紙傘進行破案。

廬州慎縣,有毆打致人死亡者,奈何種種方法都繼續了嘗試就是驗不到任何的傷口,這時,就有人提議,用新的大紅色的油紙傘在正午時分放在屍體之上,然後再王屍體上灑上水,而傷痕就可悲看見。

太常博士李處厚利用這一方法,果然驗到了屍體上的傷痕,自此之後,江淮一帶的官司就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再有便是如今攤販所使用的巨大的遮陽傘,在北宋的都城東京這種遮陽傘便已經出現,且使用的範圍也較為廣泛。於【清明上河圖】之上,便可看到街邊一眾商販在撐開著的巨大的太陽傘下做生意。

雖然宋朝的制傘和售傘工藝已經較為普遍和發達,但是明清之際的傘,較於之前,仍有發展。

明朝較為特別的便是貨郎會在一個制作精美的大傘下面懸掛上各類的小商品,小玩具,以此來逗趣孩童。

至於清代,統治者則在羅娟涼傘上做了相關的規定,即庶民不能使用羅娟涼傘。

而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傘的裝飾也蘊含著濃厚的文化意蘊。

中國結之意是中華民族祈求祈求得到神明的護佑,保佑民眾生活的安康與祥和。再有便是流蘇,而流蘇的裝飾多見於古代的儀仗傘,五彩的羽毛和各色絲線編織而成的流蘇懸掛於儀仗傘之上。

公卿王侯的車蓋之上多飾以五彩流蘇,而黃帝華蓋所用的流蘇顏色更多的便是象征權力的黃色。

此外,古人偶爾也會將香囊亦或是玉佩懸掛於傘柄之上, 人於傘下,持傘而行走,香囊散發的香氣便會隨著微風輕輕的飄蕩,沁人心脾。

傘之用,也多見於舞蹈這一流傳甚久的藝術形式之中,傘作為增強舞蹈藝術視覺美效果的道具,不論古今都較為常見。

古時,以傘為道具的舞蹈之中,有一種迎神儺舞,此時的傘便被人們視為天的象征,人們期望傘可以起到溝通天神的作用。

除了喻天,傘在中國古代還被賦予了眾多美好的寓意,例如,女兒在出嫁之時,須得裝嫁妝的箱子中放上一把傘,其意為開枝散葉,多子多孫,有時,男性在迎親之時也需攜帶傘,其意也是期望家族人丁興旺之意。

【夢粱錄】卷二【嫁娶】記載:「至迎親日,男家刻定時辰,預令行郎各以執色,如花瓶、花燭……青涼傘、交椅,授事街司等人及雇借官私妓女乘馬」。

中國的傘中美學亦可體現在女子含蓄之美上,另外,如朱釵手絹等,傘之於女子也有一定的裝飾作用。

綢傘、油紙傘與古代女子溫婉柔和的形象相互映襯,佳人執傘,羅綺扮演的姿態之美在各種畫作亦或是詩詞中時常出現。

戴望舒筆下撐著油紙傘恍惚迷離、溫婉清怨的意境之美便是女子和傘在一起時產生的意境的最佳寫照。

總結

傘在產生之初,主要是作為顯示皇家帝王地位尊貴的儀仗傘使用,它也反映了古代民眾樸素的關於天神的思想觀念,以及皇家借傘來展示君權神授的觀念。

如,帝王所用的馬車之上的傘蓋之上有二十八個傘骨,其位置便對應天上的二十八顆星宿。

於民間的百姓而言,則是最為淳樸的願望,趨吉避兇、萬事順遂。如民間有「油紙有子,萬事圓滿」的說法,包含美好寓意的傘也被民眾用作吉祥之禮贈送他人。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傘的使用愈發的大眾化,而傘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除了遮雨,傘還多了防日曬等多樣的功能。

如今看似尋常的傘,其實已經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傘上也蘊藏著政治觀念、文化習俗和隨著時代的變化產生的不一的審美,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去尋找,愈發能體會傘中的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雪婷.傘發展過程概述[J].科 技 經 濟 導 刊.

[2]王敏琦.現代都市下心靈自由的探索[J].教 學 研 究,2013(3).

[3]淩春輝.「傘」民俗的文化意蘊及其象征意義[J]

[4]邱琦.婚俗中的傘文化[J].安 徽 文 學,2011(3):151-152.

[5]王樂,趙樂.敦煌傘蓋的材料和形制研究[J].

[6]【兩宋名賢小集】卷一四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孔平仲:【清江三孔集】卷二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