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2024立秋不一般,「冷不冷,就看立秋」,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

2024-08-01文化

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份,如今依舊在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其中尤以「四立」最為人們在意,它們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是一年四季的轉換標誌,每個「立」的到來都標誌著自然界氣候的重大更替。立春到來時萬物復蘇,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立夏到來時蟬鳴蛙叫萬物爭先;立秋到來時涼風有性秋月無邊令人心曠神怡;立冬到來時寒風凜冽萬物冬藏。「四立」不僅是季節的轉換點,更是自然界生命力不斷迴圈、生生不息的見證。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講述著關於時間、生命與自然之間永恒而深刻的故事。而在民間,四立更多的是對農事耕種與人們生活冷暖的指導。

今年立秋不一般!有啥特點?

一,晚秋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俗語想比家喻戶曉,我們常說的晚秋便是俗語中說的「晚立秋」,古人用「早」「晚」來區分秋季的兩種不同氣候現象。

讓人好奇的是這個「早立秋」和「晚立秋」古人又是如何判斷呢?

雖然聽起來有些摸不著頭腦,但實際上並不復雜。古人認為立秋出現在農歷七月,那便是「晚立秋」,如果出現在農歷「六月」,那便是「早立秋」。而今年的立秋在農歷的七月初四,按古人的說法自然就是「晚立秋」了,俗語中說「晚立秋熱死牛」著實讓人難以平復,畢竟今年三伏已經長達40天了,現在看來即便是到了秋季,炎熱依舊不會退去。

二,「母秋」

除了「早」和「晚」的區分外,有的地區還將秋季分為「公母」。依據是古人數碼奇偶的定義,如果立秋當天的日數是奇數那就是「公秋」,如果當天的日數是偶數,那就是「母秋」。俗語說「公秋爽,母秋兇」,這裏「爽」是秋高氣爽的意思,「兇」是強調炎熱的程度。按這個說法來劃分的話,今年就是「母秋」,而「母秋兇」,所以秋後炎熱似乎成了定局。

三,閉眼秋

除了上面兩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叫「睜眼秋」和「閉眼秋」,畢竟立秋時「四立之一」,地大物博的中國各地都有與之相關的說法。也正因為地大物博,所以相同的季節在不同的地區表情不盡相同。

「睜眼」和「閉眼」已經形象的表明這種說法的含義,「閉眼」自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就是如果立秋的時間是晚上。「睜眼秋」則自然相反,即立秋的時間在白天。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早上8點09分13秒,也就是上午立秋。所以今年當謂之「睜眼秋」。民間俗語說「睜眼秋,丟又丟;閉眼秋,收又收」,這是古人對「睜眼秋」和「閉眼秋」關於不同收成景象的總結。前者意味著收成不好,後者意味著豐收在望。

四,脫衣秋

這個說法頗為有趣,也非常生動形象。「脫衣」是相對於「穿衣」而言,所體現的無疑是秋後氣候的冷暖。前者強調的是秋後炎熱持續,秋季加衣的情形不會出現。後者則剛好相反,秋後轉涼,單衣早晚驟涼容易感冒,加衣也就變得非常普遍了。

有了這些說法,冬季的氣候多少算有了眉目,俗語說」立秋不落,寒露不冷「,寒露過後一個月就是立冬,寒露時不冷,立冬時自然也不會迅速變冷。立冬的寒冷延後,那冬季的嚴寒也將延後,按此說法那今年應該是冷冬了。

不過地域性是俗語不容忽視的特點,時至今日,氣候環境本身已經今非昔比,古時的俗語自然也不能當成指引。畢竟,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晟,那些流傳久遠的俗語往往受限於當時的環境與認知。它們或許在某一歷史時期內,作為人們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但放在今日,若不加以甄別,盲目遵循,反而可能成為束縛思維的伽鎖,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圖文新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