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馮煖客孟嘗君】中的「乃今日」為什麽作「現在才」解?

2024-03-27文化

這幾天,低溫加下雨,屋裏溫度非常低,冷得難受。

上一篇文章,我寫了我思考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這幾句話的過程。

但是,我想偏了。

有兩個原因致使我想岔了。

第一個原因是,被鮑彪的註給弄糊塗了。

他在「晚食以當肉」後註: 「言饑而食也,其美比於食肉。當,敵也。」

敵,就是「對等、相當」,相當於說,遲一些等肚子餓了再吃飯,相當於吃肉。

第二個原因是,我記憶力嚴重衰退。

我在讀這幾句話的時候,腦子裏隱隱覺得這個句式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來,直到看到蔣先生的留言。這句話就是「一以當十」。很多年前讀【項羽本紀】時,我對描寫官渡之戰的「以一當十」印象非常強烈。

我還覺得古文觀止中也有相同的句式,後來我才查到是卷一【齊桓公伐楚盟屈完】,裏面就有一句「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水。」

實際上,這是介賓結構中,賓語提至介詞前的一種特例。通常,代詞作賓語前置,只出現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

而「以」字,是一個特殊的介詞,後面的賓語賓語前置不限於代詞,也不限於疑問句和否定句。

「以」字後面的賓語前置,目的是要突出賓語。

因此,上面這幾句調整字序之後,就是 「以晚食當肉,以安步當車,以無罪當貴,以清靜貞正自虞」。

特此更正並說明之。

今天讀【馮煖客孟嘗君】,讀到: 孟嘗君顧謂馮煖:「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對其中的「乃今日」感到很好奇。

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P197註:

「乃今日」的用法同於「乃今」,表示事情過去沒有發生,而遲至現在才發生了。其表示的時間雖在現在,但又含有來得晚了的意思。相當於「現在才」、「一直到現在才」、「這才」,這是「乃今」最常用的用法。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P237註:

乃今,副詞,表示事情發生或結束得晚,用在動詞性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才」。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P286註:

乃今,時間副詞,表示事情發生在現在,強調時間太晚了,可譯為「現在才」、「直到現在才」等。「乃今日」,與「乃今」用法同,可譯為「今天才」、「這才」等。

楚先生、韓先生和何女士都是我非常尊敬的語法學家,他們的解釋都沒有錯,都是把「乃今日」當作虛詞的凝固形式。

只不過,他們這麽解釋,普通人並不能真的理解他們在說什麽,而且也記不住。

但是,如果語法家們能直接把「乃今日」調整為「今日乃」,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呢?

問題只有一個: 「乃今日」為什麽可以調整字序為「今日乃」?

「今日」即「現在」。

「乃」即「才」。

這樣,「乃今日」變成「今日乃」,譯作「現在才」。

我記得我讀過徐仁甫先生的【廣古書疑義舉例】,找出來,翻到P13 「古人詞序與今不同例」 ,其中,P15有:

又如副詞,古人可以不用於動詞之前,而用於句首,也與後人用法不同。

如【孟子梁惠王上】「獸相食,且人惡之。」趙岐註「虎狼食禽獸,人猶且惡視之。」

【國語】「若余嘉之」,韋昭解「我心誠嘉之」,按「若」字當「誠」字講,韋氏依魏時詞序,「誠」在「嘉」前,這裏可以看出古人詞序與後世不同。

【通鑒】「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當作「今始」,即「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

「必知有今日」,當作「知必」,即「知必有今日」。

「反乃爵以通侯」,當作「乃反」,即「乃反爵以通侯」。

【史記】「天下士素歸之」,而【漢書】作「素天下士歸之」,更足證副詞是用在句首的。

這就是俞氏(俞樾)所謂「執今人之文法以讀古人之書」者,疑義越來越多了。

綜上可知,「乃今日」即「今日乃」,轉譯過來就是「現在才」、「今日才」、「今天才」等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