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子第九章勸你「差不多得了」

2024-05-21文化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端著裝滿湯水的碗,一動就會溢位來,想端穩當就得少裝。刀具磨得太鋒利,一用就會缺口。家裏堆滿財寶,是守不住的,因為有人覬覦。富貴而待人驕橫,是自找麻煩。正確的做法是「功遂身退」,適可而止,差不多得了。這是天道!)

本章的立論是,人的奮鬥和進取也受制於「物極必反」的規律,為了避免走向反面,進取就得適可而止。人們常說的「差不多得了」,其實就是現代版的「功遂身退」。

因此,「差不多得了」,是進取問題上的「無為」表現。

中國文化的核心可用兩個字字表述——「中和」,它在方法論上體現為「中庸、無為、守中」,這是一種獨特的進取文化,與西方進取文化有著本質差異。西方進取文化淋漓盡致地體現於奧運口號「更高、更快、更強」,主張無限度的進取。殊不知,進取不設上限,是對「反者道之動」和「物極必反」規律的無知,支持無知的是醜陋的底層人性——掠奪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是意象說理,都是比喻,沒有必要逐字解釋,抓住核心思想就行。 核心思想是,在進取上必須適可而止,否則得不償失 。什麽叫進取?就是追求私利的想法和行為。比如,一個人富貴了,說明他在追求財富地位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經占盡了人生優勢,他們的謙遜和低調,就是一種適可而止的表現。而富貴者往往頤指氣使,蠻橫待人,那就是不懂「適可而止」,不懂「知止」,那就是自取其咎了。有新聞說,一位市委書記不高興了,當眾打了下屬的耳刮子,結果被免職了。常人不高興,是不會扇人耳光的。市委書記之所以會,是因為他富且貴,又不懂適可而止。

註意,「功遂身退」在這裏不是實指,是比喻,僅僅拿歷史上功臣(如商鞅、韓信)的沒有好下場來詮釋,是不夠的,它主要表達的是「適可而止」這一普遍適用的「守中」做法!

「適可而止」是體現「中和」原則的行為。凡事見好就收,才能理順關系。中國古人早就深刻理解了事物的本質內容——平衡,從而孕育了一種行為智慧——搞平衡,而搞平衡的訣竅就是「適可而止」。

孔子說過一句話,「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去掉「女子」兩字,這話就是至理名言,它揭示了維持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保持適當的距離。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你對他親切,他就親近到你受不了;你疏遠他,他就開始罵你。誰願意跟這樣的人打交道呢?

如今出現了一個不懂「適可而止」的典型國家——以色列。中國人對猶太人的態度一向是同情和贊賞的,現在卻開始討厭起來,為什麽?因為以色列為了自己的生存居然動起了滅人種族的念頭,其不懂「適可而止」臻於極致了。看起來,只要不懂「差不多得了」的道理,人是很容易變成納粹的。二戰後滿世界追殺納粹分子的聰明的猶太人,居然不知不覺也成了愚蠢的納粹,究其原因,大概是沒有受過老子「功遂身退」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