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從課本到心靈,傳承千年智慧,點燃兒童心中的文化自信

2024-03-25文化

我們一直在講民族傳承,在說文化自信,但這一切到底是什麽呢?

董宇輝在走訪名勝古跡直播的時候,曾經說過,文化自信並不是盲目自嗨。那潛在的意思就是要真正的展示,真正的讓大眾看到。

兔年春晚上,【年錦】的節目,讓眾多的人看到了我們傳統服飾的精美大氣,那是我們自己的服裝;【舞樂新疆】讓我們認識到一個聽到音樂就開始舞動的民族特色;火爆全網的【上春山】裏面有超過20多首的古詩詞,彰顯文化底蘊內涵。

春晚的格局有點太高,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特別是對於孩子們來說,從小做好文化自信培養,傳統文化傳承,最為合適。

前一段時間,老師突然在家庭群發了一條資訊,需要家長幫忙給孩子們準備一把剪刀、一個圓規和一塊A3大小的正裝襯衫厚度的布。我順口問了一嘴,要這些工具材料做什麽。老師說,上課的時候,邀請某個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一下古法裁衣,帶著孩子們一起做一下,體驗一下衣物的裁剪。

當天放學回來,孩子就拿著他裁剪好的衣物給我看,還別說,像模像樣,問起來,孩子能夠說出來個一二三,也能看出來他很感興趣。

別的不說,就這種教學形式很受孩子們喜歡。這在之前的課程中,其實還是比較少的,但現在老師願意去思考,如何讓孩子們接受這種不一樣的歷史文化,傳承我們固有的文明。

這種教學形式的變化還要從22年版的新課標說起。我記得當時剛出新課標的時候,我就記住了四個關鍵字: 核心素養 。如果仔細翻閱一下語文新課標,裏面有提到一個詞: 文化自信 。它說的是,透過語文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種模式的教學,讓我看到了學校對於新課標內容的真正落地與實踐,而不是流於表面,只是喊個口號。

對於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學校動起來了,作為家長,更應該配合。我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了這樣三種方式:

第一種,參與活動

不管是傳統節日活動,還是傳統文化遊學,選擇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實踐中感受傳統,比如五月五賽龍舟,比如春節的貼春聯家人團聚,在這些傳統中,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文明傳承,看到我們的傳統魅力。

第二種,與孩子對談

孩子年齡小,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開放式的對談,聊聊他們眼中的傳統文化,聊聊他們透過學習得到的那些文化內容,等等。他們說的淺顯,但父母可以深入引導思考,認識世界的多元文化,但對於本土更加自信。

第三種,閱讀相關書籍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種方式,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那必然是書籍。要不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閱歷很少,但並不妨礙他們知天下,同時增強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銘印在自己的血液中。我們給孩子種下一顆文化的種子,總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發芽生長,助力我們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小的時候,周邊人口口相傳著很多的民間故事,雖然每個人表述的多少有些出入,但我們對此的吸重力卻從來都沒有減少,別人說一次我們就會聽一次,一次次的將這種內容烙印到「身上」。

我最終找到了這套【中國有故事】的書籍,這套書籍歷經25年由大約10萬余名文藝工作者參與其中而成,如果稱之為「文化長城」,一點都不誇張。

這套書一共包含了8個小冊,分別是【神話傳說】【傳統節日】【歷史名人】【非遺傳承】【民間傳奇】【神奇自然】【地理名勝】【寓言典故】。

這套書選用的都是精挑細選的故事內容,不管是人物還是傳統,都是按照當代兒童的閱讀能力和審美習慣進行編制,以期更好的被兒童們閱讀吸收。

整套書籍采用的是插畫與文字的混排,圖文並茂,所配插圖與文字內容一致,更吸引孩子們的目光。所用的文字表述,也充滿了趣味性,增強了孩子的可讀性。紙質選用的是環保護眼紙張,大開本,孩子們閱讀起來不累眼。

01 故事中的歷史名人

學過歷史都知道,古代中國是文明四大古國之一,這也足以說明,我們文化的源遠流長。千年文化流傳,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留下星星點點的銘印。而人就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或者用自己的紙筆傳遞歷史的經驗,或者用自己的才華去推動歷史進展。這些人的名字,不應該被我們遺忘,反而讓他們更好的銘記。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的是,幾個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這句話並不是一種謙虛,而是事實。孔子周遊列國,有一天與學生乘車,在很窄的路上剛好遇到了一個放牛娃趕著羊走。雙方誰都不相讓。面對這種情況,放牛娃直接與孔子進行了問題比拼,誰贏了誰先走,還要叫對方師父。結果,意料之外,孔子一個題都沒答上來,但遵守約定,恭恭敬敬喊對方師父還給放牛娃讓路。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說,自己的學問還是不夠啊。

故事簡單,但卻可以看出來,孔子本人的謙虛有禮,以及對於學問的孜孜追求,不管對方的年齡、職業。

當然,除了孔子,還提到了像魯班造傘幫助行人遮雨擋光,蒙恬造筆,蔡倫造紙……這些都是我們的智慧傳承,更是信仰傳承。孩子們與這些歷史名人同行,是不是也會創造出一個他們的璀璨傳奇呢?

02 故事中的非遺傳承

前面我提到過孩子跟著學校進行學習古法裁衣,那就是一種非遺的傳承方式。當然,我們的非遺文化還有很多,我們就說說很有名的「剪紙報春」。

在古揚州城有個剪紙藝人,靠剪紙為生,人們趁她為「花丫頭」。有一天她看到一個老奶奶剪紙靈活,剪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她就懇求對方收她做徒弟。老奶奶就告訴她,學手藝要吃很多苦,是不是受得住。花丫頭說不怕苦,老奶奶就帶著花丫頭回家。但老奶奶並不是讓她直接開始剪紙,反而讓她去給花園的花澆水。花丫頭澆花澆了一年,一閉眼都能想起來每朵花的樣子。後來花丫頭忍不住就問,自己什麽時候開始學剪紙。結果老奶奶拿出一把銹跡斑斑的剪刀讓她去磨鋒利。花丫頭照做,磨了整整一年才磨好。但當她拿著嶄新的剪刀去找老奶奶的時候,才發現所有的花草房子都不見了。原來是遇到了神仙教授徒弟,後來花丫頭拿著這把剪刀剪出了更加逼真的花樣子,同時還廣收徒弟,將剪紙手藝一點點傳遞下去。

孩子們在讀這冊的時候,不僅僅可以看到這些入選非遺名錄的非遺專案,而且還能夠看到這些非遺專案流傳過程中,人們所作出的努力。非遺傳承靠的就是人,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我們的生活結合,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除了剪紙,像我們常見的風箏、皮影戲等等都是非遺傳承,都值得我們的孩子好好的去探索。

03 故事中的地理名勝

現在大家在休閑時刻,都想要去遠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家長們看來,我們的孩子需要開闊一下視野與眼界。

一提到北京,肯定少不了故宮。故宮裏面不僅僅有藏品,還有古建築。每天都有數萬級的遊客慕名而來,流連忘返。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城墻上的四座角樓和蟈蟈籠子之間還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朱棣做了皇帝,讓工匠們在城墻四角蓋四座角樓,還固定了要求每一座必須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這一下子難倒了工匠們,頭皮都撓破了,也沒想出辦法。結果有一個木匠師傅因為煩惱出去溜達買了個蟈蟈回來。結果突然發現,這個蟈蟈籠子剛好符合這個要求,然後能工巧匠們就受此啟發,才有了現在的角樓的樣子。

故事雖然是故事,但這些建築中蘊藏的那些工匠精神卻永遠不變,也同樣激勵我們的孩子精益求精,擁有源源不斷地創新精神。還有像懸空寺、三潭印月等等,都在這冊裏面提到了,可以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

這些流傳千年的民間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格局,體現了世界觀、價值觀。如果給我們的孩子多看看這些蘊含著能量的故事,我相信沒有哪一個孩子能夠拒絕,甚至在故事之中,我們的孩子也會更快的成長。

給孩子以文化自信,是讓他們應對這個多變、快節奏世界的根本,守住我們的根本,才會更好的面對未來。

給孩子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更適合中國寶寶的文化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