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情態下的古鎮群保護與文化走向
□ 金梅
「長三角」一體化是指在長江下遊三角洲地區打破省市格局,在經濟、環境、文化發展方面,利用其共性聯盟,而獲得更快速度及成效的國家戰略;是利用區域內各地方的集中優勢和特色,加以有機整合,形成更大的態勢和雄厚力量,在中國局部地區加快社會發展,開辟一個引領型的經濟、環境、文化超前區域。
江、浙、滬、皖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又是社會文明歷史最悠久最輝煌的區域。那裏尚留有中國文明史的清晰脈絡,有數以百計的歷史古鎮。這些古鎮保留著各個時代的歷史切片,針對它們如何在新的情態下得到保護與發展,是整個「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目標應該包含的重要內容。
「長三角」古鎮群的歷史文化定位
十多年前,北京有一批以白毅為首的專家學者組成的關於「小鎮」的研究團隊。他們研究「小鎮」這一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節點,在人類文明史行程中,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因為它們的歷史擔當往往先於城市或大都市。它們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農村和城市間的聯系點。當農業生產發展了,生產力剩余了,就有部份農民分離出來,去從事「編籮筐」「打鐵」「紡織」等手工業勞作,成為專門倒賣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民生活資料的專業戶——商人。這些人在原有的集市基地上定居定業,就逐漸形成了小鎮。
他們考察了國外的許多小鎮,發現有歷史年代的古鎮起到了社會變革、轉折時期的支撐點作用,甚至承載民族精神內涵,高舉民族文明火把,照亮整個國家。德國的威瑪古鎮就是如此。幾百年來,威瑪古鎮一直是日耳曼民族精神的發祥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古鎮文化。從德國回來後,他們編寫了一本【小鎮·威瑪精神】。他們又在國內考察了許多古鎮,最後定格在西塘,又編了一本【風雅西塘】,剖析了古鎮西塘的歷史人文種種,並對古鎮開發旅遊資源現象作了正反兩方面的解析。【風雅西塘】雖為西塘編寫,但中間不少文章對中國古鎮的文化傳承和走向提出了許多尖銳的問題。
文脈即遊脈。自1994年周莊古鎮率先提出開發旅遊後,江、浙、滬毗鄰地區的古鎮跟隨而行。開始時目的很純粹,只是展示古鎮的歷史文化,帶著自傲的鄉情。那是一次「長三角」地區古鎮對自身價值第一次認知。於是,就有文化人為之挖掘它們昔日光輝歷史、優秀人物、民俗風情等等。可以說,它是中國古鎮史上最熱鬧的時期。於是,一批研究古鎮文化發展脈絡的人出現,發文著書,對諸多古鎮的歷史作出相應的評價。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股「古鎮熱」。
我們回看這些古鎮,大多在唐宋時期形成,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積澱裏,它們逐漸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穩定了下來,成為周圍農村的中心。它們既保留了當地農耕文化的習俗,還受城市影響傳遞一定的文化,再有那裏在各朝各代出現的優秀人物,諸多的元素和時代的贈予,讓這些古鎮成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古鎮。
這些古鎮就是「長三角」歷史文化的見證!古鎮上的建築、水系、構架肌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是「長三角」這一區域的瑰寶。在當前社會現代化行程中,這些古鎮更顯示了寶貴的文化價值和根系所在。
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
2000年,安徽的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給江南諸多古鎮以啟發,引起人們註意,也開始對外參觀遊覽。
2003年,江南六大水鄉古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出了古鎮保護,同時也掀起了古鎮旅遊熱。此後一段時間,六大古鎮的旅遊經營狀況都很好,這讓人們看到了古鎮利用的商機。於是許多地方政府認準這是收益致富的新財源。於是,開發古鎮旅遊成為新潮流。據不完全統計,江、浙、滬、皖已開發或準開發的古鎮多達三十余個!這是一個好現象嗎?
古鎮的旅遊資源在於凸顯它們的文化,而「長三角」地區的古鎮應該凸現的是「長三角」的歷史文化。在那麽多相距不遠的古鎮開發文化旅遊,免不了的一點是同質化。大家都是小橋流水人家,地方風情相差不遠,特色、特產相似。因此各地各鎮各顯神通,想盡辦法挖掘開發。有古鎮恢復已湮沒了的古跡,重建新造,嫌原來的面積不大,為了更吸引人,恣意擴大。有的挖掘名人,新建石橋,甚至擴大鎮區,開辟明清街區,在新的老式建築上做舊。筆者甚至看到某古鎮在新磚木結構房子上,用酒精噴燈做舊梁柱,其手法令人吃驚,這一切似乎都受到了利益驅使,被人戲稱為「假古董」。
當然,也有許多古鎮還是重視對歷史遺存的保護,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殊不知那些留存的古建築、古橋梁、古樹木,上面有著先人們的許多資訊,有著他們一代代積累的閃光的智慧。所以,保護是第一位的。對瀕臨傾倒的古建築和橋梁首先加以搶救性修繕,查詢古鎮的街區巷弄歷史肌理,保護恢復。提出了「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開發」的指導性理念。那種隨意擴大鎮區面積,以現代人的思維及審美臆造,那只是對古鎮的破壞。
其實,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是相輔相成的,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開發後的收益用於更好的保護。古鎮的旅遊業是一把雙刃劍,你把握好了,既得到了保護,又有了可觀的收益,如果把握不好,不僅破壞了古鎮,還得不到經濟收益,更會招來罵名。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壞或改頭換面,實質上起到了歪曲歷史的反作用,即使有利益也不會長久。20世紀80年代末掀起的「主題公園」熱,多半臆造,很快就被淘汰了,許多投資專案血本無歸。歷史的教訓值得註意。
目前,「長三角」地區許多古鎮已列入國家或省市級歷史文化名鎮,這些古鎮也制定了嚴格的保護規劃。完好的古鎮就是一個大文保單位整體,就得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規定的條例去實施具體保護,劃範圍、修繕、有責任人,受法律法規制約,做到風貌不變,性質不變。
古鎮保護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古鎮的遺存都是寶,首先是民間建築、民居,因為建築壽命的原因,古鎮裏大部份為明清及民國建築。要對它們進行地毯式普查,對每一幢建築記錄它們的年代、面積、結構、特征等,畫平面圖、照相錄像建檔。對古街區、古橋梁、古廟宇、古渡口、古塔、古墓葬等遺址也同樣調查建檔,並按門類和現狀,列出保護措施及規劃,還應由當地政府及文化文物保護部門納入長期工作規劃。對於千年以前的歷史遺存,如廟宇、古塔、古橋、古墓葬等保護專案,往往都是文化亮點,應加以重點保護。
其次是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做好文字、攝像記錄,確立入列專案的傳承人,並組織邀請專門學者撰寫「非遺」專案專著。如有「非遺」文創產品的更要有來歷、規模、影響等方面的圖文資料。
對於現有的民間各類文化館、博物館或展示館,要加以引導,為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起到應有作用。
按目前情況來看,許多古鎮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旅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基本形成了開發利用與保護兼顧的模式,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西塘古鎮曾在中國古建築研究會舉辦的古建論壇上介紹這方面的經驗。
如今的「長三角」已形成數量可觀的古鎮群,在這些古鎮裏,人們追尋歷史的蹤跡,回看「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史,探尋「長三角」悠久而豐富的文化脈絡,它們應是這個中國最富饒地區的散落的珍珠。
然而,利益的驅使,給一些古鎮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或過度開發,或隨意改頭換面,還胡編亂造相關故事,以此來吸引遊客。更有甚者在昔日的廢墟上再造新古鎮、主題公園,花樣百出,已經到了必須有人出來敲警鐘,把真正的科學的古鎮保護和合理開發,提到一個規劃和正確的文化走向上來。
科學的策略和策劃
古鎮遊的興起,對古鎮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群眾收入也有推動。為了對「長三角」歷史文化有一個準確的反映,為了「長三角」在現代化發展行程中保留歷史文脈和發展軌跡,而且推而廣之,為經濟建設者和投資者都知曉,我們應以保護化石一樣保護好歷代文化遺存,並視之為古鎮遊的旅遊資源。
然而,旅遊只是文化展示的一部份,更重要的是「長三角」古鎮群是中國鎮落文化的寶貴見證,它們的豐富性和適合時代發展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古鎮群的存在方式決定了這一地區的人文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當前「長三角」地區超前發展的「根」和文化動力所在。因此,做好古鎮群的文章,確實是遠大戰略方針的必要!為此,我們提出探討這個群落如何適應並促進該地區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文化走向。
古鎮發展要高瞻遠矚,不要光看眼前旅遊收入這一點蠅頭小利。社會發展的長期性包含著它的起伏和曲折。考古挖掘證明,這裏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直至之後的吳越文化在諸多的古鎮群都有發現和記載。這一歷史文脈的上段,就奠定了「長三角」人的性格和習俗。尤其是春秋戰國時的吳越文化,許多元素沿襲至今。其實,當年的吳越地區就是今日的「長三角」呀!
唐宋以後,這裏的農業生產發展飛快,小集鎮的形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小鎮的繁榮與富足,甚至不亞於城市。到了明清,尤其是民間的文化藝術、手工業工藝,迅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就產生在這裏。這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在今日的「長三角」一體化情態下再放光芒。
古鎮群是「長三角」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如何發揮其作用,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影響,是我們當前急需考慮的問題。
從文化的角度看,地方戲曲是這個地方文化藝術的綜合體。這裏有昆劇、越劇、淮劇、滬劇、黃梅戲等,是中國民間戲曲最集中、種類繁多的地區。「長三角」人普遍都愛看戲。近期有人提出「戲碼頭」的地方戲曲發展之路,筆者認為滿足水鄉農村群眾看戲的習慣,是個好主意,但具體實施起來恐怕也有一定的難度,場地、觀眾、劇種,更重要的是收益如何?經濟效益始終是文藝發展持恒的支撐點。古鎮有個戲碼頭,地方戲曲曲藝的傳承就有了平台。在這些地方戲中,保留了許多「長三角」文化元素和特有的地方人文個性,也是歷史和人性的見證。
古鎮群中有無數的文化名人和傑出人物,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他們為故鄉乃至整個國家作出貢獻,值得今人去學習效仿。他們留下奮鬥的足跡,古址、古居等等,也是這個地方人文最好的標註。
前段時間,【文匯報】記者在采訪時曾問過筆者:「你在文化方面對‘長三角’一體化有影響的新舉措有什麽建議?」筆者的回答是重視併集中力量,加強對民間藝術資源的整合。
除了民間戲曲受眾面廣,還有許多優秀的傳統藝術可以在文旅活動中傳承再現發揮作用。在江、浙、滬三地有一種共有的民歌——田(山)歌,其影響很大,內容非常豐富,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敘事,敘「長三角」之事。因此它的文學性也很突出。三地都有根據原生態田歌改編的大型舞台劇,這一藝術資源也可三地整合,延伸出更輝煌的作品,甚至可以走出國門。
古鎮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完全依托了古鎮文化,我們應該也有所感悟。為了讓其健康、科學執行,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文旅領導部門合並後,在兩者的業務發展上有了促進,但在管理上受體制約束仍很大,很不自然,政企不分現象普遍存在,經營的管理者往往由政府委派,分管領導調動頻繁。文旅事業是專業化很強的部門,需要對古鎮歷史文化有所研究,具有專業知識的內行來擔任領導。目前存在某些古鎮文旅業領導專業修養不夠、文化視野不開闊,因而出現不尊重歷史、主觀臆斷的行為,還把舊城改造的一套硬搬到古鎮上來。文旅業經營單位到底應該有怎樣適應社會發展、又區別於其他經濟管理的體制,目前還沒有定論,各省、市都各走各的路。筆者認為已經到了該總結的時候,雖然不要求統一理念,但當選擇確立正確的文化走向。
古鎮旅遊業的興起,讓古鎮重放光芒,獲得新生,也找到了它們的現代存在的價值。但古鎮旅遊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元化的。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新概念旅遊在萌發探索。主題專線遊、研學考察遊、民俗風情參與遊、古鎮生活體驗遊、藝術采風遊等每個古鎮各有特色,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新概念旅遊路子。
當然,我們還是希望有一個「長三角」古鎮群文旅整體發展規劃,可以單獨的,也可以聯合的,資源共用,資源共享。尤其是能體現「長三角」人文精神、文脈之根的文創產品及新旅遊專案。筆者建議,由上海牽頭,聯合蘇、浙、皖文旅領導主管部門,開辟古鎮保護與文化走向系列論壇,交流共進,達成共識,實施科學策略和策劃,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目標增色添彩。
「長三角」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區域,也是當今經濟最繁榮活躍的地區之一,在「一體化」戰略的情態下,古鎮群的留存與文旅發展,對整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體現有著重要擔當,應該也有一個戰略目標,有前瞻性的文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