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重讀【菜根譚】三一四、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2024-06-22文化

重讀【菜根譚】三一四、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01、原文

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廛,居然凈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雲:「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02、譯文

一個人是否能擺脫煩惱的纏結,完全在於自己意誌的掌握,只要你內心清凈了無雜念,即使生活在屠宰場或飲食店中也會覺得是一片凈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鶴,屋裏屋外擺滿名花奇卉,而你內心不能安靜,苦惱仍然會困擾你。所以佛家說:「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否則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裏卻和俗人沒什麽區別。」這誠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03、註釋

纏脫:纏是困擾、束縛,脫是解脫。

糟廛(chán):糟是酒滓;廛,市場。

凈土:佛家語,指佛國。梁譯攝論:「所居之土,無於五濁,如彼玻璃阿等,名清凈土。」

魔障:佛家語,魔為梵語,指障害。魔障是妨害修道。

塵境:原為佛教語。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因稱現實世界為‘塵境’。

04、評語

無論是陷入俗世的煩惱,或是解脫這種煩惱而得到快樂,其關鍵都在於自己的心中一念。只要自己能大徹大悟,即使是置身於屠宰場,也跟住在極樂凈土一般。例如文殊菩薩,就曾在酒肆和妓院中弘揚大乘佛法教化眾生,但是他本人卻沒有絲毫破戒和不凈的邪念。

「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這句話出自北宋理學家、易學家邵雍先生的【十三日遊上寺及黃澗二首(其一)】一詩。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能夠止息自己內心的邪情私欲,塵世的生活就能成為清靜的道家仙境;相反,如果不能了卻自己內心的邪情私欲,縱然是出了家的僧人也只是個欲念纏身的俗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