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陳斐|屠孝實【邏輯淺說講義】:邏輯常識讀物中的上乘之作

2024-02-04文化

每年的1月14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聯合設立的「世界邏輯日」。邏輯學探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乃「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現在方興未艾、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正是基於邏輯和演算法推理的技術。不過,今天的基礎教育沒有專門的邏輯學課程。但在近代,邏輯學受到高度重視,是大、中學校普遍開設的必修課程。國人不僅轉譯了大量普及讀物,還自行編纂了不少教材講義,將邏輯學知識視為國民常識積極推廣。屠孝實【邏輯淺說講義】就是其中的上乘精品。

屠孝實【邏輯淺說講義】舊版封面。

屠正叔先生遺像。

屠孝實(1893—1932),字正叔,江蘇武進人。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法政大學校長。1927年去職,任教於中央大學、中國公學、安徽大學、武昌大學、北平大學等校。治學廣及倫理學、邏輯學、宗教學、哲學、蒙古史等領域,可惜因病早逝,著述多未出版,已刊者有【名學綱要】一書及【新理想主義之人生觀】【漢族西來說考證】【論信仰】【評功利主義】【道德標準趨向絕對自律之發展程式】等十余篇論文。

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畢業同學會敬立故校長屠先生紀念碑文。

屠孝實著述【名學綱要】。

【邏輯淺說講義】為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國文科中級教材,對於其問世時間,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亦研究邏輯學且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的汪奠基,在其【中國邏輯思想史】附錄【關於中國邏輯思想史參考書目】三【關於外國邏輯的轉譯與著述】中有記載:「屠孝實著:【名學綱要】(一九二五年)……屠孝實著:【邏輯淺說講義】(一九三〇年)。」此目一般在書名後括註出版時間,不知者闕疑,所註基本準確。汪奠基為近代邏輯學研究史的親歷者,雲此目乃「就所見者悉為列入」,其雲【邏輯淺說講義】出版於1930年,應該有所依據,暫從。

【講義】第一章第二節雲:「本書為便於初學自修起見,說明一以淺顯為主,凡理論稍涉艱深者,概從省略。學者茍有誌為較精密之研究,請參考拙著【名學綱要】可也。」按,【名學綱要】乃屠孝實所撰邏輯學概論著作,1925年1月由中華學藝社初版,商務印書館發行。根據這裏的陳述結合文本比勘可知,【講義】乃由【名學綱要】刪改而來。「為便於初學自修」,著者改得更為簡潔、淺顯,刪去了很多比較艱深的理論闡釋,直接講解要領。不過,【講義】也不能簡單視為【名學綱要】的純粹縮寫版,它也有後出轉精的一面,著者對不少術語、措辭和例證等作了修訂、替換,應是吸納了其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講義】第一章第一節把思維之歷程「就其發展之次第」,分為「懷疑、發問、擬議、引申、實證等五步」。此即刪改自【名學綱要】第一章第一節的五級分法:「(一)感覺疑難,(二)指定問題,(三)擬設解答,(四)引申涵義,(五)實地比照。」再如,【講義】第六章第三節講解類推之第一條規則,雲「所列舉之相似點,須為相比事物所不可或缺之重要性質」,此條【名學綱要】第五章第二節如此表述:「所舉擬之相似點,須為相比事物之常德;常德者,其事其物所不可不具之根本涵德也。」後者所舉例證為:不能因「孔子貌類陽貨,且同生於魯,同仕於魯,年亦頗相若也」,而謂兩人之性情、品德亦相似,認陽貨為君子,「因所選之相似點,非二人之常德故也」。【講義】則先增加了一句闡釋語:「所舉若為無關重輕之性質,則兩事物於此等性質,縱使相似,未必因此即於所欲討究之事項,亦能相似。」再把例證改為:「例如日者推算人之運命,恒以昔人之生年、月、日及其一生之經歷為根據,凡遇生肖幹支有與往昔某人相似者,即以某人一生之窮通禍福,移於此人而推斷之。此等類推,所以悠渺難憑者,即因人之生年、月、日,與其窮通禍福,未必有關,故兩人生肖幹支,雖屬相似,殊不能以為理由,而斷其運命之亦必相似也。」顯然,後者的講解更為顯豁明白,也更加貼近讀者生活。

【邏輯淺說講義】第一章第一節把思維之歷程分為五步。

「邏輯」作為一門探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是英語「Logic」的音譯。在中國近代,亦曾譯為「名理學」「名學」「辯學」「論理學」「理則學」等。現在,嚴復轉譯【穆勒名學】時首先采用的「邏輯」一詞成了通用語,但在晚清民國,借自日語的「論理學」也非常流行。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重訂的【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簡章】就稱「論理學淺說講義」,說的即是屠孝實【講義】。

雖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是全人類共通的,但每個民族對其重視程度及探討卻有所差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如下三大邏輯傳統:中國的名辯學說傳統、印度的正理和因明傳統、希臘也即西方的邏輯傳統。中國古人一向不重視思維的形式和方法,僅在先秦時期,名家、墨家及荀子等少數儒家有所涉及,討論了正名、辭當、立說有理、辯則盡故的原則和方法,但飽受攻擊,後世缺乏傳人。相對而言,印度的正理和因明傳統源遠流長,也較為豐富、深入,曾經隨著佛教傳入中土,但影響不大。而西方的邏輯傳統,積澱最為豐厚。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就創立了以三段論為中心的推理理論。後來麥加拉-斯多阿學派的邏輯學家深入研究了邏輯詞項「並非」「或者」等,發展了關於命題的演繹邏輯。中世紀歐洲的邏輯學家提出了指代理論,1662年出版的【玻爾·羅亞爾邏輯】首次區別了內涵和外延。17世紀,英國哲學家F.培根吸納實驗科學的成果,創立了歸納邏輯;德國哲學家G.W.萊布尼茨則提出「數理邏輯」,他認為,「應當創造一種無歧義的像算術和代數那樣的表意符號體系來表示人的思想。在這個符號體系中,復雜的概念分析為一些簡單的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轉換為符號之間的組合關系。而推理則轉換為符號的演算」。19世紀中葉,數理邏輯在歐洲開始建立,被稱為「現代邏輯」或「現代形式邏輯」,而以往的邏輯則被稱為「傳統邏輯」。此外,黑格爾等人建立了「辯證邏輯」,有學者認為,它「並不以推理形式為研究物件」,而是「一種哲學理論,意識形態」。20世紀以來,隨著研究的細密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邏輯學還形成了很多新的門類和分支,如作為非經典邏輯的模態邏輯、多值邏輯,作為元邏輯的邏輯語法學、邏輯語意學,作為套用邏輯的知道邏輯、問題邏輯,等等。作為最基本的思維工具,邏輯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在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中,邏輯學位列七大基礎學科之第二位,【不列顛百科全書】亦將其列為知識的五大分科之首。

今天人們通常所說的「邏輯」,主要指西方邏輯學。早在明末清初,它即隨著傳教士輸入中土。1631年,李之藻與來華葡萄牙傳教士傅汎際合作轉譯的【名理探】付梓,這是「目前所見西方傳入中國的第一部邏輯學著作」,可惜並未引起國人重視,影響非常有限。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後,隨著「西學東漸」,西方邏輯學才再度輸入中國。出於興學報國、救亡圖存的考慮,這次輸入受到國人高度重視。從1902年「壬寅學制」頒布開始至1949年,邏輯課程在大、中學校和師範學校普遍開設。有識之士大多認同培根的觀點,視邏輯學「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國人先是轉譯外國此類教材或讀物,以應教學或自修之需。這類譯本「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從英文直接轉譯而來的譯本,多將Logic譯為辨學、名學、理則學;二是從日文轉譯而來的日本學者編著的譯本,多將Logic轉譯為論理學」。前者中影響最大的是嚴復轉譯的【穆勒名學】(1905)和【名學淺說】(1909),後者中較有代表性的如日本文學博士大西祝著、胡茂如轉譯的【論理學】(1906)。隨著譯介成果的逐漸累積,中國學人開始博采眾長,自行剪裁編撰邏輯學教材或讀物。屠孝實的【名學綱要】和【講義】,即是晚清民國時期國人自撰的邏輯學著作中的上乘精品,前者三十多年後還有再版,出版說明雲:「這本書是過去中國人寫的邏輯教科書中比較好的一本。內容較淺顯,文字也簡明。」同樣研究邏輯學、撰有【論理學十六講】【先秦辯學史】等的時人郭湛波更是盛贊道:「自嚴先生譯此二書,論理學始風行國內,一方學校設為課程,一方學者用為致學方法。至屠孝實先生【名學綱要】出,始由轉譯到著述……他是中國研究論理學最有成績的人。」

近代以來,輸入中國較早且流播最廣的是西方傳統邏輯。1920年,羅素受邀來華講學,數理邏輯始被國人了解並實作本土化,但影響不是太大。屠孝實的【名學綱要】和【講義】,主要講解西方傳統邏輯。前者基本「以彌爾、耶方斯這一派人的見解為依據。其中講歸納邏輯的部份所占篇幅比演繹邏輯部份多。有些說明舉例直接采自耶方斯的‘科學的原理’等書。所用術語也都沿用嚴復的譯法,如演繹稱‘外籀’、歸納稱‘內籀’、三段論法稱‘連珠’等等」。不過,由於作者有留學背景,且長期從事邏輯學和哲學的教學、研究,這本書確實能在西方傳統邏輯的範圍內「網羅諸說,折衷眾長」,並用國人熟悉的本土事例進行解說,是本優秀的普及讀物。而由其刪改而成的【講義】,對思維、概念、判斷、外籀術、類推術和內籀術等作了精要講解,更是通俗易懂的入門佳作。讀者朋友如果想彌補一下自己的教育缺陷,不妨花上一兩小時讀讀。

(【邏輯淺說講義】收入陳斐【國文科名家講義】,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陳斐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