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再復雜的人情世故,關鍵也就這「4個字」,萬變不離其宗

2024-09-07文化

所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只要身處於人情社會,就不可避免要接觸到人情世故。說什麽,做什麽,有什麽神情,有什麽姿態,這都是有講究的。

越是深究人情世故,越是感覺到復雜。這種復雜,就像是一層接一層的套娃,讓人感覺到頭暈腦脹,分不清楚東西南北。

再復雜的人情世故,關鍵也就這4個字,萬變不離其宗。

第一個字:利。

太史公有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底下的每一個人,既會為利而來,也會為利而往。有利益,才有做事的動力。沒有利益,就會無人問津,荒無人煙。

人情世故的核心,就是利。 員工奉承領導,目的是謀求升職加薪的機會,這就是利益;別人對你滿嘴甜言蜜語,目的是求你幫助,這也是利益。

【增廣賢文】早就說過,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別人跟有錢人講人情世故,卻不跟窮人講人情世故。因為有錢人有價值,而窮人沒有價值。可見,人情世故是很現實的。

與人相處,跟任何人打交道,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有利益訴求的。

畢竟,人都是「無利不起早」的生物。

第二個字:變。

有一個問題:頭腦一根筋的老實人,為什麽學不會人情世故?

原因在於, 頭腦一根筋的老實人,缺乏變通的能力,不懂得因時而變,也不懂得因人而變,完全按照老套路做事, 往往容易得罪人。

將君子的一套,用來對待小人,大概率會被小人纏上,成為被小人拿捏的軟柿子;將小人的一套,用來對待君子,大概率會失道者寡助,毫無人緣。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 正的高情商,既是讓自己好過,也是讓別人好過。要是只讓別人好過,而自己不好過,那不是高情商,而是愚蠢。

讓自己好過,也讓別人好過,這就需要我們具備變通的智慧。遇到不同的人,就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表現不同的姿態。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無不利也。

只有一套為人處世的方式,會讓人舉步維艱。唯有具備多套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在復雜的世道裏邊,做到安身立命,無往而不利。

第三個字:隱。

俗話說, 為人只說三分話,不敢全拋一片心。

與人相處,說三分的真話就行了,其余七分的真話,要埋藏在心底。要是把全部的秘密都抖露了出來,分分鐘會害了自己。

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夠臥薪嘗膽,笑到最後,就是因為他足夠聰明,懂得將野心、秘密隱藏起來,裝成了忠厚、老實的模樣,騙過了夫差。

對此,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這種「隱忍」的智慧,為什麽百試百靈,還流傳到今天呢?

人情社會有一個潛規則,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誰高調,誰出頭,誰毫無保留,誰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眾矢之的」。誰低調,誰隱藏,誰保持神秘,誰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人這種生物,都只會敬畏存在神秘感的事物,而不會敬畏毫無神秘感的事物。

第四個字:度。

老祖宗提出過一個觀點: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和陽,必須要同時存在,才能實作平衡。要是缺失了任意一方,都會導致失衡。失衡,沒有了「度」,就會出問題。

就拿「說話」這一點來說, 不能不說話,也不能多說話,而應該保持一個度。

不說話,就無法傳達自己的意圖。多說話,就容易說多錯多,得罪了別人也不知道。前者,是「不及」。後者,是「過猶不及」。

不論是「不及」,還是「過猶不及」,都是走極端的表現。而走極端,恰恰就是人情社會的大忌。

好比吃飯,不吃飯,就會餓肚子,而吃得太飽,就會撐得難受,對腸胃不好。唯有吃得剛剛飽,不多也不少,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講人情世故,最需要考驗的,就是人之「適度」的智慧。究竟如何才能做到適度,這就需要看江湖經驗了。多磨礪,知行合一,才能感知深刻。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