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眼淚,只有夢裏看的見」。穿越劇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小編就曾在一部劇中看到考古學家竟從古墓裏挖出一張三千年前的相片。
劇終歸是假的!但是,你敢信?在河南安陽近日開館的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廳真的!有一封來自上海高中生的信!
這封信為何會出現在探索3千多年前商文明的展廳裏?事情還要從2003年說起。
塵封20多年的信
一份上海高中生的「請求」
當年,還是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東昌中學學生的王寅作為上海市文博夏令營營員來到河南安陽。透過參觀博物館,他(她)近距離感受到殷墟承載的歷史厚度,領略到文物背後的文化精髓,了解到考古工作的艱辛。
這次旅程也讓王寅的心裏,萌芽出對歷史、文物的喜愛。而這份喜愛讓他(她)更深刻地認識到,「不能只有對文物感性的認識,更要理性地學習歷史,這樣才能深刻地參透文物背後的故事,感知一個社會、一個朝代的脈動。」
許是帶著這份熱忱,王寅給殷墟發掘研究工作者「楊爺爺」寫下了這封信。
他(她)在信中這樣「請求」:「我知道,對於您來說,我不過是個孩子,沒有什麽知識,但我真的喜歡文物,喜歡歷史,以至於放棄了一直最愛的物理,在高三轉入也許師資並不如物理班的歷史班,我只想請求您,一位我敬佩的爺爺,告訴我如何走近文物,走進歷史?」「是什麽給了您力量,支持了您的信念,成就了您的事業?」
與這封信一同展覽的還有王寅一起寄送給「楊爺爺」的作文【真水無香】。文中,王寅以獨特的視角,對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璽印館」裏一枚「真水無香」之印進行解讀與感悟。
文中這樣寫道:「‘真水無香’體現著對高雅藝術和生命的雙重追求,因為‘只有具有高尚靈魂的人,才能創作出高雅的藝術’。蔣仁深知,生命的高峰不是名聲地位的疊加可以達到的,藝術的精華也不是金石玉器可以比擬的,所以他甘願在清苦的日子裏用心血鑿刻‘真水無香’這一生命真諦,使它的價值遠遠超出一塊玉石的重量,它給人的啟迪更經得起時光的打磨。」
「楊爺爺」是誰?
而在王寅【真水無香】作文上,還有這樣一段筆記:「不圖名利,追求平凡卻崇高的境界!我們歷史老師說:‘學歷史就要甘於寂寞。’我在您身上好像明白了一點兒。」
這是王寅心目中的「楊爺爺」,也更讓小編好奇:「楊爺爺」到底是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介紹,「楊爺爺」是著名的考古工作者楊錫璋。
1958年,楊錫璋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4年後,他來到河南安陽考古工作站,參與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工作。他曾主持發掘了郭家莊160墓,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349件,是當年中國的 「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這片舊都遺址的青銅和甲骨陪伴楊錫璋走過四十多年。他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貢獻給殷墟了。對發掘殷墟、了解殷墟、研究殷墟,我算貢獻了一部份力量。」
2021年2月24日,楊錫璋先生在蘇州病逝,享年86歲。一輩子都在與文物相伴。
何毓靈: 我們希望找到王寅!
據了解,王寅的信,是「探索商文明」展覽的策展人何毓靈去年在安陽考古工作站整理策展材料時發現的。被信中內容感染的他最終決定將信展出。
「有很多人給先生寫信,大部份的信件都是談論學術問題,但是王寅的這封信非常特殊,他(她)是一個高中生,我感覺到他(她)懷著滿腔的熱情給先生寫信,來討教、學習的過程」,何毓靈這樣說。
何毓靈還猜想:「王寅來的時候,應該是楊先生親自接待他(她),也有可能還帶他(她)到考古現場看看,也可能講解文物,讓他(她)印象非常深刻。」
至於楊錫璋先生和王寅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故事?楊老是否給他(她)回信了?如果回信的話,是什麽樣的內容?如今的王寅正從事什麽工作?還堅持著20年前的熱愛嗎?這些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又渴求著答案!
何毓靈表示,希望透過媒體找到王寅,邀請他(她)故地重遊,來殷墟博物館新館走一走,看一看當年他(她)寫的那封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探索商文明」展覽策展人何毓靈:「如果能夠找到他(她)本人,我們想了解他(她)當時寫這封信的狀況,20多年後,他(她)的興趣是否堅持下來。如果他(她)能夠堅持下來,當然非常好;但如果堅持不下來,我覺得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都可以理解。」
一個高中生的信在博物館展覽,這其實是個勇敢的嘗試。20年前,就有年輕人對文物、對文化有執著的熱情,這大概就是它被「選中」的理由,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這封信也承載著策展人的心願——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對我們的文物、歷史文化產生自信與熱愛。
20年前的王寅在殷墟博物館感受千年前文化的厚重,並為之動容,給楊老寫下信件;信中的文字無不展現了他(她)那份對文物、歷史文化的熱忱。即使過了20年,仍深深感動了現在的策展人何毓靈;如今,急尋王寅來看一看年少時他(她)寫下的信件這些又何嘗不是一場精神的「穿越」呢?
@王寅,殷墟博物館正在呼喚你!期待你能到館與20年前的自己,來一場特殊的跨時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