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子實在而管用的「不爭」之德

2024-05-06文化

【道德經】裏邊的不爭,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灑脫和豁達的智慧。
非常遺憾的是,從經典問世到如今,居然沒有人理解,都按字面意思去解讀,「不爭」都理解為不爭。請問一下,世界上有誰不爭?回答是肯定的。不僅人爭,動物爭,就是植物都在爭。那麽,作為一代聖人的老子,為什麽在他的傳世著作【道德經】裏邊多次提到「不爭」呢?這就得到經典裏面找答案了。

流傳最廣誤解也最深的,首推「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都理解為水不同萬物爭。

爭得有物件吧?我們試問一下,水同萬物爭什麽呢?我們有理由相信,所有的解讀者都語塞。

本文的後面還有「夫唯不爭,故無尤」。從這句話不難看出,「不爭」的收獲是「無尤」。解讀者不該敲敲自己的腦殼,什麽樣的「不爭」才能收獲「無尤」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再去縱觀全文,別說國文大師們,就是中學生都能解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智者利用水滋潤萬物,為人們去除汙漬的特性,要人們向水學習。學習什麽呢?做好自己,不求回報。滋潤萬物去除汙漬就是做好自己,不爭就是不求回報,這樣一來誰還有「憂」呢?

經典裏邊的所有「不爭」,意思都是「不求回報」。為了充分證明解讀的正確性,我們不妨再請出幾個「不爭」,大家看看是不是這麽回事?

「不尚賢,使民不爭·····」。(第三章)不要老是宣傳無私奉獻,百姓的付出是需要回報的。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做好自己,別人怎麽樣是他們的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這裏的「天之道和聖人之道都指師者之道」。傳授的知識必須有利於人們的生活,而不是有害,而且不要一門心思想回報。透過以上對「不爭」的解讀,應該不難看出,老子的不爭是指「行善」不要回報,勞動還是要報酬的,還是要「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