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十句讓人誤讀的名言名句,你讀錯了幾個?

2024-04-01文化

誤讀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這句話出自【莊子】,現在常被用來勸勉人努力學習:要學的東西那麽多,一定要努力學習。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怠矣」,意思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掌握無限的知識,註定會失敗。

莊子想表達的是不能漫無目的地去學習,而是要抓重點,謹慎選擇學習的內容。

誤讀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大意為: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此處無後,是指不尊重長輩就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誤讀三:無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意思是說,作為一個男人,不應該小肚雞腸,而要心胸坦蕩、心胸寬廣。

可是,偏偏有好事者覺得這幅對聯不太工整。古代做聯講究「平仄」對稱,而在這幅聯中的「度」為仄聲,念起來有些別扭,於是就有人靈機一動將「無度」改成了「無毒」。這一改不要緊,卻將後半句的意思完全顛覆了。

誤讀四:小心駛得萬年船。

全文為:小心駛得萬年船,謹慎能捕千秋蟬。

即使閱歷萬千,也要謹慎當先。在任何時候,謹慎小心都是必須要註意的問題,一旦過分盲目自大,那恐怕就是敗亡的開始。

誤讀五: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原文為: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這是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善」,要以心論;而判斷是否「惡」,要以行論。「跡」也就是行為、行動的意思。

這兩句如果直譯為現代的話,意思是說:

判斷一個人是否孝順,不能以他給了父母多少錢、買了多貴的車、建了多大的房子、創造了多麽優越的物質條件作為標準,如果以這些行為作為標準的話,那麽貧窮人家就不會有孝子了;

相反,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惡人,則要以他有沒有做出燒殺淫掠這樣的惡行作為標準,而不能以他有沒有動邪念、有沒有惡的心理活動作為標準,如果以沒有邪念、沒有惡心作為標準的話,那麽世界上就沒有完人了,因為人人都存在邪念。

誤讀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一直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謀權、謀利、謀色,就要招到天地的誅殺。說出此話的人,也絕非善類。其實,這是誤解。

這裏的「為」字,念第二聲,是「修養,修為」的意思。

整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註重修養的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

作為一個人,要把自己做好,叫做「為己」,做好自己就要符合國學智慧提出的做人標準。

為人子把「孝」做好,當領導的把「仁」做好,當下屬的把「敬」做好,做父親的把「慈」做好,與同事交往把「信」做好。當老師的把師德做好,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等等。

誤讀七:父母在,不遠遊。

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所謂「遊必有方」,意思是如果要出去遊歷,一定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處。

孔子其實並不反對孩子離開自己的父母,他強調的是如果離家不能讓父母擔心。

誤讀八:遠親不如近鄰。

原句為: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無論高級社區還是老式小區,人人都有鄰裏關系,這種由緣分產生的固定關系有時勝過親戚本身。

住得近的鄰居,常常可以彼此照顧,甚至發生危險情況的時候,在第一時間裏采取應急措施。

有人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鄰裏鄉親,能夠談得攏,聊得來,也應該是一種緣分吧。

能夠像老家鄉村中的人們那樣,守著人類生存最初的鄉村,造訪、相聚,是一種無比的幸福,也是很多人真誠的向往!

誤讀九:富貴險中求。

原句是:富貴險中求,也在險中丟,求時十之一,丟時十之九。

誤讀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這句話出自【禮記·曲禮上】。過去一般都理解為:對大夫不能使用刑法,應該豁免;對老百姓不用講禮,講禮是無用的。」

仿佛是說,官僚貴族們可以盡情地貪贓枉法幹壞事也不會受懲罰;百姓們則一定會遭受到粗暴無禮的對待。

如果你說在古代社會裏,這是客觀存在的,那我無話可說,這難以避免;

但如果你說這就是【禮記】中對社會的道德期望和要求,那顯然不合邏輯。

其實,這兩句話是對等的,責任和義務是對等的:

貴族們固然享有特權,但罪行是另有裁決而絕非不問;百姓固然地位低微,但對他們的禮制的要求顯然也會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