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首渾厚的7言詩,寫盡人間離情,萬裏飛沙之景更妙

2023-12-17文化

古詩詞也可以很有趣

他有「詩雄」之譽,是盛唐詩人眼中的「小老弟」,更是「邊塞四君子」之一。

他的一生很傳奇,曾兩度出塞,踏足西域,也曾枕戈待旦,征戰沙場,但時運不濟,最終客死異鄉。

他的詩歌悲壯豪放: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他誌向遠大,效班超投筆從戎: 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

他見過最殘酷的戰場: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他性格爽朗、不拘一格: 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

但他筆下也有脈脈溫情: 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

他就是「岑參」,那個寫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的大唐才子。

在講述岑參生平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和他有關的故事。

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岑參入封常清幕府,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

有一次他辦完軍務,要趕回西域營地,途中經過赤亭。當時有戍邊的戰士請岑參在亭內題詩,岑參沒有拒絕,提筆就寫下了一首。

詩成之後,一個稚童朗聲讀了起來,岑參覺得很奇怪,西域的小孩怎麽也懂漢語?於是就詢問了身邊的戰士。

戰士們告訴他說,這個小娃常在這裏放羊,很了不得,有一次下暴風雪,小娃救了他們13個人。

岑參聽後就更好奇,遂問小童:你和誰學的漢語?

小童頗為得意地說,是和我爹爹學的,說完就掏出一本【論語】,徑自讀了起來。

岑參對小童大為贊揚,又寫了幾個字送給小童:論語博大,回鶻遠誌!

小童的父親聽說這件事以後,激動得一夜沒睡,第二天就去拜訪了岑參,並讓小童拜岑參為師。

岑參不肯收徒弟,卻願意收他為義子,於是給他取漢名:岑鶻。

岑鶻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轉譯家,在漢族與邊疆的和平事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岑參的一生並不得誌,因為始終為下僚,但他的祖上卻很輝煌。

他的曾祖父,是太宗時的宰相岑文本,堂伯祖父為武周宰相岑長倩,堂伯父岑羲為中宗、睿宗時的宰相。

因此,岑參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5歲能讀,9歲便都寫文章,15歲隱於嵩山,20歲赴長安,獻書闕下,但並沒有得到提擢。此後差不多有近10年時間,岑參都為漫遊交友的狀態。

這期間,他結識了「七絕聖手」王昌齡,以及大書法家顏真卿,均成為了莫逆之交。

30歲,而立之年,岑參中進士,三年守選期,他再次遊歷天下,增長見聞。並結識了高適與杜甫。

到了33歲時,岑參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便入了高仙芝幕府,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出塞經歷。

一個邊塞詩人的夢,也正式由此誕生,在萬裏黃沙的漠北,他寫下了很多經典詩篇,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磧中作】: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裏絕人煙。

磧(qì):沙石地,沙漠。詩中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木什附近。

在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這首詩下筆渾厚,氣勢不凡,透過一個行軍剪影,展示了他戎馬倥傯的戍邊生活。

「欲到天」形容路途遙遠,「兩回圓」說明整整行軍兩個月,這是他第一次離開中原的家,思鄉之情打心底升起,把離情別緒藏在這麽渾壯的詩句中,說明詩人的內心很矛盾。

首先他想建功立業,實作征戰沙場的夢想,其次又不舍家人。

所以,這兩句詩更為巧妙的地方是,詩人從軍戍邊,恰恰是為了守護家鄉,邊境安穩,家鄉才能太平。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裏絕人煙」這兩句詩,既體現了行軍之苦,也展現了黃沙萬裏的曠闊之景。天地之間,連飛鳥都少見,唐時的武威極為荒涼。

有點遺憾的是,這一次高仙芝並沒有獲勝,於是岑參在兩年後便隨高仙芝回了長安,建功立業之夢還很遙遠。

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岑參與杜甫、高適、儲光羲、薛據、顏真卿等交遊,兩年後岑參再度出塞,前往北庭與封常清西征,途中過涼州,高適和嚴武為他餞行,因此岑參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

不久後,「安史之亂」爆發,盛唐所有詩人的命運,都有了轉折點。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時高適得重用,平永王亂,李白入獄。杜甫在長安被安祿山俘獲,但當時他的官太小,安祿山就沒有把他帶回洛陽去參加朝拜,只帶走了王維。

於是,杜甫趁夜黑風高逃出來了城,並穿越鳳翔火線,投奔唐肅宗,得官左拾遺。

不久後,岑參也前來投奔,在杜甫、裴薦、孟昌浩、魏齊聃、和韋少遊五人的舉薦下,授右補闕,並扈從唐肅宗歸長安。

在長安,岑參常與王維、杜甫、賈至等人一起暢飲,此時天下已經逐漸平定,岑參因彈劾奸佞而被貶起居舍人,隨後任虢州長史,再度出關。

天下兵馬元帥、雍王李適討伐史朝義時,岑參為麾下掌書記,大勝後又歸長安,任虞部郎中,此後岑參幾度沈浮,最終被貶嘉州刺史。

此時的岑參已經進入了人生暮年,嘉州一年後,岑參被罷官,於是決定歸鄉,途中遇亡命之徒所阻,無法走水路,無奈之下客居成都,作詩【蜀葵花歌】:

昨日一花開,今日一花開。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掃。

人生不得長少年,莫惜床頭沽酒錢。

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

這首詩,算是岑參的絕筆了,因為寫完後不久,岑參就在成都旅館中病逝了,終年51歲。他過世後第二年,杜甫也走了,至此,盛唐幾位頂尖詩人全部故去,就和盛唐的國運一樣,李唐盛世一去不復返。

1000多年以後,阿斯塔那古墓群被發掘,墓中發現了一張岑參留下的賬單,上面寫著: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

岑參一生窮困,沒想到最終留給後世的,卻是一張付賬單,這的確讓人感慨萬千。

大唐盛世,風雲際會,一個又一個站在古典文學巔峰的人物從那裏走來,再從那裏走過。歲月驚鴻,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1200年就過去了,再也不見漠北的鐵馬兵戈,再也不見西域的琴聲瑟瑟。

但是這些悲壯、豪邁的詩篇,將會世代流傳,吾輩當珍惜,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