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用閱讀提升認知,改變命運,讓人生更美好

2024-01-30文化

原創:有溫度的瓶子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書籍是我們構築精神世界的食糧,是連線內在與外在的視窗。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良師益友促膝長談。

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構建最適合自己的認知體系,進而改變我們生命軌跡,讓人生變得更美好。

拓寬眼界,升級認知

網上曾有個很火的問題:「怎麽樣才能最低成本地見世面?」

一個讀書博主回答說:

讀的書多了,就知道這世上不止有一種文化,對於不同的聲音也會變得包容;

讀的書多了,就明白歷史的興衰也只是一瞬間,眼前的得失便不再那麽重要;

讀的書多了,就懂得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對旁人的生活便多了一份理解。

所謂見世面,就是明白了世界不止有一面,而透過讀書,便能最低成本地見到世界的不同面。

一個見過世面的人和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人,認知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記得在電影【1942】中,有一段很經典的對白。

財主範殿元在家破人亡時,對自家長工說:

「等我到了陜西,立住了腳,那就好辦了。我知道怎麽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長工拴柱卻說:「好啊,東家,我到時候還給你當長工!」

同樣是一窮二白,但由於認知不同,範殿元和拴柱註定會在未來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

正如知名媒體人和菜頭所說:

「一個人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他認定的那個樣子。於是,這個人所能見的,所樂見的,就決定了他的未來,這就是命。」

要知道,讓人成長的不是年齡,而是經歷,改變一個人認知最好的方式是親身經歷。

然而人生有限,我們不可能事事都去經歷。

但透過閱讀我們就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透過他人的經歷啟迪自己的生活,升級自己的認知。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他年輕時就輟學去報社打工。

他一邊打工,一邊在大學的夜間部讀書。

當他讀到了十九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密爾的自傳時,得知密爾竟然在5歲時讀了柏拉圖的書,就對哲學著迷,確立了人生的方向。

深受觸動的艾德勒放棄打工,開始正式進入大學求學。

密爾的自傳改變了艾德勒的一生,使他從報社打工人,成為了暢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

艾德勒也因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俞敏洪也曾強調認知的重要性。他說:「人一輩子最大的差距是認知上的差距。」

我們也常聽到這樣一些網絡流行語:認知不夠,努力白費;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那到底什麽是認知?

通俗地講,認知就是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

一個認知水平高的人,就像是站在宇宙看地球,站在樓頂看風景,能夠多角度,著眼於全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而一個認知水平低的人,就像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頭頂的那片天,所以目光短淺,容易故步自封,缺乏自我成長意識。

而想要實作認知升級,最經濟、最簡單、最適合普通人的方法就是讀書。

每一本書都是前輩們智慧與思考的結晶,讀書就像和智者聊天,書中的文字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認知。

我們有時可能被書中的某一句話所觸動,很多想不明白的問題瞬間就通了,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看問題會更加通透和深入。

因此,你墊在腳下的書本越厚,眺望到的世界就越廣闊;你看問題的層次越高,就越容易把握全域,快速看到問題的實質。

靜心除燥,改變人生

現代著名作家臧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讀書是一個靜心除燥的過程,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環境中,獲取內心的安寧。

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者一定都是愛讀書的人。

一個人如果不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就很難有成事的定力,也不足以獲得人生的成功。

一個人如果心靜不下來,做事全靠一股腦的沖勁,何以擔當大任。

當工作或情感失意時,覺得人情世故迷亂時,不妨靜下來先讀書。

在書中未必能找到直接解決問題的答案,但心靜下來後,我們才能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答案或許自然而然就會浮出水面。

一個人只有先安頓好自己的心,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處理問題,才能獲得更理想的結局,看見人生的無限可能性。

農民作家馬慧娟初中因貧困輟學。

她只能像多數農村女孩一樣,早早結婚生子、下地種田、養牛養羊,照顧孩子,過著農婦的生活。

但不同於其他的農婦,馬慧娟喜歡讀書。

一開始家裏窮沒錢買書,她就跑到山上去摘蕨菜,換了錢去買書看。

後來,馬慧娟買了部手機,開始在手機上寫作。

她常常在幹農活間隙坐在田間地頭寫;做完家務、餵完牛羊,她坐在屋檐下寫;有時半夜醒來,趴在炕頭上寫……

十多年間,馬慧娟在手機上敲出上百萬字,按壞了13部手機,出了5本書。

如今馬慧娟已經加入寧夏作協,被推薦到魯迅文學院學習,還成了全國人大代表。

馬慧娟感慨地說:

「很多人都說讀書看不到、摸不著,但在我看來,正是閱讀改變了我的人生。它讓我的人生充盈,一路從田間地頭走到人民大會堂。」

你所讀過的每一本書,看過的每一句名言,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你的思想,左右著你人生的方向。

俗話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讀書,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另一種可能。

阿裏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十八歲時第一次高考失敗,應聘了好幾份工作都失敗了。

他只好在父親的單位當臨時工,每天打包好雜誌,然後踩著三輪車,把雜誌送到火車站。

馬雲當時覺得,自己恐怕就要以踩三輪車為生了。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雲在義烏火車站買了本【人生】。

馬雲不禁被主人公高加林的銳意進取精神深深感動,他在讀懂高加林的人生時,也讀出了自己的未來。

多年後馬雲曾在一次訪談中感慨,看了【人生】之後,覺得自己一次沒考上,就放棄讀大學就去踩三輪車,太沒出息了。

他覺得人家那麽努力,自己也應該努力一下。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要上大學,終於在第三年考上了。

他說自己特別感謝路遙,很慶幸當時遇到路遙那本改變自己一生的書籍。

馬雲正因為讀懂了高加林的困境、期待和追求,所以幡然醒悟,決心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才有了後來的淘寶和阿裏巴巴。

很喜歡一句話: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因此,別抱怨讀書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你在讀書上花的每一分鐘,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得到回報;你翻過的每一頁書,都在默默塑造一個更好的你。

閱讀與實踐並重,讓知識學有所用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取更多、更好的資訊。

然而長期接受碎片化資訊,看似增長了不少知識,但這些孤立零散的碎片知識,對我們而言其實作用不大,反而會削弱我們的思考能力。

如果一味接受碎片化的二手資訊,而缺乏系統的閱讀和思考,我們就很難建立更適合自己的認知體系。

現在許多人熱衷於買書,但很多人只買不讀,以為擁有了這本書就擁有了書中的知識和智慧。

莫提默·愛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說:「付錢購買的動作不能讓你擁有這本書,只是真正擁有的前奏而已。」

因此,買書的時候切忌沖動下單,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或對自己有實際幫助的書籍。

書買回家後,只有透過系統地閱讀和思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能形成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為我們所用。

艾德勒在書中提出了讀書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首先是基礎閱讀,相信大部份人都有基礎閱讀的能力,就是能識字,會斷句,有一些語法知識,能讀懂普通的書。

其次是檢視閱讀,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判斷它屬於哪一類書,值不值得進一步閱讀。

比如快速瀏覽書封、導讀,序言大致了解書籍的主題,從目錄中了解整本書的框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閱讀,再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閱讀和購買這本書。

然後是分析閱讀,就是追求深入理解一本書的內涵,是對一本書從不太了解到深刻掌握的關鍵。

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咀嚼並消化書中令自己觸動的內容,關聯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其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最後是主題閱讀,是圍繞某個主題去閱讀相關書籍,而不是閱讀一本書。

在主題閱讀中,我們只需關註和主題相關的內容,可能是某些章節,也可能是某些論述,而不是從頭到尾讀完整本書。

比如你要系統了解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就可以從家庭教育方面的權威書籍中找出需要閱讀書單,重點閱讀有關安全感建立的章節。

這四個層次的閱讀是層層遞進的,每一層都是建立在上一層閱讀的基礎上。

比如在主題閱讀中,我們就需要透過檢視閱讀來確定書單,在閱讀相關主題內容時,就要用分析閱讀的方法深入閱讀、分析和思考。

另外,如果想要檢驗自己閱讀的效果如何,我們還要試著將這些內容分享給身邊的人,以教為學,能夠舉一反三才能更好地促進自己學習。

我們如果能夠把一個知識點給別人講清楚,那才是真的掌握透徹了。

當然,要想讓書中的知識為我們所用,就不能只停留在閱讀思考的層面。

最好的學習就是運用,我們要將那些觸動自己的點,透過實踐運用於實際的工作生活中,讓認知觸發行為改變,讓行為改變人生軌跡。

董卿曾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書都不會白讀,它們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

書中未必有黃金屋,但一定有最好的自己。

書或許不能幫你解決眼前的難題,但它可以給你沖破困難的力量。

讀書就是見世面,升級認知的過程,讓你哪怕身陷絕境,依然能夠仰望星空,心中充滿希望。

讀書就是靜心除燥,改換人生軌域的捷徑,讓你哪怕起點很低,依然可以攀登人生的高峰。

當你愛上讀書,獨處就成為一個人的狂歡。

願你在2024年,能夠透過閱讀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創造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