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閱讀經典 告別「詞窮」

2024-03-16文化

來源:【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

作者: 易江然子

近年來,詞不達意、表達退化的現象在部份年輕群體中較為突出,不少人被「感受很深,表達卻很淺」所困擾,當恰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時只能脫口而出「牛」「絕了」;抑或在觀看升旗或閱兵時,滿腔振奮的愛國熱情只能化作一句「666」……這種「詞窮」或者「文字失語」的癥狀,好比「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令人頓生挫敗感。如果日常表達總是淹沒在一些簡單粗糙的網絡詞匯裏,人們不僅會失去語言感官的敏銳性,更可能逐步減弱大腦的語言編碼功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提筆忘字到詞不達意,或許是人們長期浸染在網絡語言環境中的結果。互聯網時代追求效率和速度,碎片化的閱讀和資訊讀取已成為當代人的習慣,隨之而來的便是碎片化表達。必須承認,表達效率高且生動簡短的網絡新詞最為迎合網絡語境的需求。但是,同質化、表面化、簡單化的網絡語言,消解了情感的多樣性和細膩度,削弱了語言所具有的力量和價值,慣於使用這樣的語言,會讓我們的思維逐漸娛樂化和淺薄化,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網絡新詞並非不可取,一些網絡流行語具備著鮮活的文化基因,有時甚至可以揭示一些實在的問題,公眾對於這些新詞語、符號,可以持有開放包容的立場。從用「嗨」「喪」來表達新情緒,到用「內卷」「躺平」來表達新態度;從用「黑科技」「元宇宙」來形容新發展,到用「Z世代」「養系青年」來形容新群體,我們並非不能感受到 「囧」「尬」「剛」的言簡義豐,或理解 「醉了」「破防」「真香」的耐人尋味。網絡新詞可以帶來情緒價值,增添交流的樂趣,但不應該成為「詞窮」後無可奈何的選項。

人們難以避免在互聯網淺顯且娛樂化的語境裏「入鄉隨俗」,但卻可以避免讓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對熱梗的隨聲附和中逐漸趨於簡單和貧瘠。閱讀經典原文、熟讀詩詞典故,是一個既能增加詞匯量又能鍛煉深度思考的方式,不僅可以重塑語言審美,還會激發感受力和想象力。「行邁靡靡,中心如醉」比「醉了」更生動;「念之再三,銘之肺腑」比「重要的事說三遍」更有味;「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比「有錢任性」更瀟灑。在歷史長河中淘洗的名句佳篇真正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和叩擊心靈的魅力,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培養語感、積累語料,讓廣博精深、飽含智慧的中華傳統語言文化在日常使用中,不斷延續它不朽的價值內涵並獲得新的活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在持之以恒的學習中獲得了一定的積累和沈澱後,自然不會再「詞窮」。

本文來自【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