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什麽書就會受到什麽影響嗎?

2024-06-21文化
#圖文夏日征集令#

讀什麽書就會受到什麽影響嗎?

當然不一定。讀書人有自己的選擇,選擇什麽樣的書來讀是讀書人自己的事。他們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讀書,根據學的專業來讀書,根據別人的引導來讀書,或者根據意識形態的指引來讀書,卻並不一定完全受到書本的影響。有人讀書的時候會沈浸到書中的情節,受到書中故事的影響,甚至要同主人公一同悲,一同喜,當出離那種境界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移情了,沒必要那麽投入,也沒必要那麽多愁善感。出離讀書的境界,就算做回了自己,看似書中情節、情感沒有對讀書人形成什麽影響,其實已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卻並不一定被讀書人熟知。讀書人選擇什麽樣的書,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那就要靠各種引導,甚至要看緣分。遇到一本好書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書遇到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在某個時間和空間的點上,人遇到了自認為的好書,就會受到很深的影響。當然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並沒有遇到所謂的好書,也就不會受到太多的影響了。

好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好書的定義到底是什麽樣的?沒人能夠說得清。畢竟人都有認知局限,在某一個認知層面上,認為某本書是好書,可是讀書多了以後回頭再看,卻認為以前讀過的好書都成了一般的書,並不是所謂的好書。也就是說人在某個認知程度上認識到的好書,只是相對來說的好書,並不是絕對的好書。甚至只是相對於某一個人來說是好書,對於別人來說卻並不一定認同。讀書深入進去,感受深刻,才會受到書的影響,而讀書不深刻,只是浮光掠影,雖然也會受到一點點的影響,但影響並不是很大。從深層心理學角度來看,不管是深刻閱讀一本書還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一本書,都會受到書中思想的影響,只不過表現出明顯與不明顯的差別,被人們感覺到了而已。人們讀古代的文言文,覺得佶屈聱牙,不太好理解,閱讀速度慢,也不一定讀得深刻,而讀現代的小品文就讀得非常順暢,覺得感受很深。其實作代小品文的根本在於文言文,漢語的根本也在於文言文。讀文言文多了才會形成深厚的語感,讀現代文就覺得順風順水,非常流暢。

讀文言文多了,就會受到文言語感的影響,說話不自覺地帶了一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語。讀現代小品文多了,也會受到影響,會用裏面的一些名言警句說事兒,甚至會在精神層面把自己變成作者,按照作者的思維角度來看待世界,甚至會模仿作者的風格來寫作。這些都算是讀書多了以後受到的影響,甚至讀什麽書就會受到什麽樣的影響。當然這樣的影響是讀者有選擇性的影響,或者說是讀者刻意選擇的影響。讀者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會把自己的主觀精神投射到書裏面去,甚至跟著書中的主人公一起經歷一些事件,這種經歷是精神層面的經歷,而不是事實上的經歷。有了這樣的精神旅程,讀者似乎感覺到經驗的豐富,精神的昇華。其實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豐富和完善,卻對於事實不一定如實反映。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於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並不一定做到全面感觸和掌握,而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感觸和分析。甚至很多人同時讀一本書,獲得的感觸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意思。

也就是說,讀者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想要獲得什麽是讀者自己決定的,或者說在讀書之前,讀者已經有了心理預設,想要在讀書過程中獲得什麽知識,果然在讀書過程中獲得了那些知識,也滿足了心理期待。讀者只會看到書中自己喜歡看到的東西,對於不喜歡看到的東西,基本上無視其存在。魯迅說:「從【紅樓夢】中,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官闈秘事。」帶著心理預期的讀者一般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但是他們看到的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由此來看,大多數的閱讀都是一種誤讀,而不是正確的解讀。如果說讀了一本書,就受到這本書的影響,只能說是讀者在讀書過程中滿足了心理期待————獲得了滿足才會感覺受到了書中思想的影響,而書中的思想只是讀者自己認為的思想,卻並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由誤讀產生了誤解,由誤解產生了錯誤的影響,但讀者認為自己解讀是正確的,理解也是正確的,產生的影響也是正面的,積極的。

當然也有過激行為,就是有人讀了小說以後,會模仿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一些社會層面的活動,而這樣的活動更是誤讀誤解。有人讀了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學維特,學自殺;還有人讀了尼羅河上的慘案,就去學偵探,要把自己變成偵探或變成寫偵探小說的作家;有人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就要學狂人在大街上亂跑亂叫,但已經不是【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了。這樣的解讀只是滿足了自己的期待視野,卻完全變成了一種誤讀。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似乎怕少年們讀了【水滸傳】以後會學英雄好漢造反,老年人本來就已經見慣了世面,比較油滑,如果再讀了【三國演義】,就會變得老奸巨猾。這種論調本身就是片面的,並不可取。

人們不一定讀了什麽書就受到什麽影響,而只是會滿足自己的期待視野,會在書中發現自己想要發現的東西,而書就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鏡子,看人性到底如何。或者說人們在讀書過程中發現了另一個自己,而不是簡單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受到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