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老話說「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啥意思?老人過壽有啥說法?

2024-04-06文化

古人講究的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對身體是十分愛惜的,就連頭發、胡須等在平時也會盡量去保護。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少人在看到「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這句古訓的時候,還是會一臉疑惑。

難道父親健在就不能留胡子?而母親在世,就不能過壽慶生嗎?為何會有這樣奇怪的規定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如大家所理解的那樣,指的是父親如果還健在的父,那就不應該留胡須。

大家也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禮儀是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父在不留須」這句古訓,則直接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於父子關系的重視。在古代社會,胡須是男性成熟的標誌,也是威嚴與力量的象征。

然而,若父親尚在人世,兒子便不宜留須,這既是對父親權威的尊重,也是對父子之間親情紐帶的維系。

在古人的觀念中,兒子留須意味著成熟與獨立,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尤其是在古代是很註重長幼尊卑有序的,即便是一家人有些規矩是要遵守的,規矩是不能亂的。

在過去民間還有「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等規矩,就是說家裏有客人,或者是去他人家做客的時候,父子是不宜同桌的,因為這也違背了長幼有序的原則。而「叔侄不對飲」,說的是侄兒子和叔叔是不宜一起喝酒的,也是怕喝醉了而亂了輩分。

因此,老輩人所說的「父在不留須」,這也是對父親的尊重,像有些年本來就長得老,如果還留胡子,那就更顯老了,這樣甚至看起來比父親還年老了,這就容易導致一些誤解,把父子誤認成是兄弟等。

其實和前半句一樣,這句古訓也體現了對母親的尊敬與感恩。它的意思就是說,父母還健在,就不要給自己操辦著過生日,當然了,這裏的「慶生」指的就是那種生日宴會,通俗的說法就是過壽。

生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它標誌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因此有著特殊的意義,像現在全球基本都有過生日的傳統,就是慶祝自己出生。

然而,古人卻不提倡這種行為,特別是在母親健在的情況下,子女通常不會大肆慶祝自己的生日。

這是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子女應該心懷感恩,而不是過分張揚。

當去慶祝生日的時候,就可能會讓母親感到被忽視或冷落,這與古人所提倡的孝道精神是相悖的。

因此,為了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與感激,子女在母親健在時通常會選擇低調地度過自己的生日。而且最好不要大操大辦,應該是陪伴在父母的身邊,感謝父母給了什麽和養育之恩。

關於過壽,在中國民間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壽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過壽過壽,說的就是它代表著一個人的長壽與福祉,希望透過慶祝的方式,期望壽命越來越長。

然而,過壽並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與習俗。首先,「男過虛,女過實」是民間過壽的一個重要原則。

這意味著男性在過壽時通常會提前一年慶祝,而女性則按照實際年齡來慶祝。比如男性的60歲生日,就是在59歲就提前過了。而女性則是滿60歲才過壽。

另外關於過壽,在民間還有一些年齡禁忌。例如,在中國很多地方過去普遍都有不到六十歲的不過壽的說法,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六十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生命節點,只有過了這個節點,人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長壽的行列。

此外,還有七十三和八十四這兩個年齡也被視為不宜過壽的「坎兒」,這與一些歷史傳說和民間信仰有關。

還有就是老人過了90歲以後,就不宜在過壽了。因為在古代這個年齡段的人少之又少,並且過壽就會大操大辦的,張羅和操心的事情不少。

而此時老人身體也是快要油精燈枯了,很容易就喜事變成喪事,所以古人很忌諱。何況,在這個年齡階段,人們更註重的是健康與平安,而不是形式上的慶祝。

但是在新時代了,基本沒有這麽多的規矩了。畢竟以前的生活條件不太好,過壽的話也需要花費不少成本和精力,這樣老人就會擔憂。

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事情也方便了,過壽可以直接包給別人一手操辦,而且人也長壽了,只要老人開心、願意的話,那年年過壽都是可以的。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