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生兒育女過程中的民俗

2024-06-13文化

在涼州民間,一個人從嬰兒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要經歷洗三、避哭神、出月子、過「百六」、留頭發、尋幹爹、過周歲、取乳名、取學名等一系列的民俗。有的孩子健康乖巧,則經歷的民俗就少一些,有的則因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知識或受條件限制,孩子營養不良而造成先天不足,孩子出生後「毛病子」較多,這種孩子經歷的民俗就相對多一些。

1、洗三 洗三,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生下第三天,要給孩子洗個溫水澡。給孩子洗三,既要把全身各部位都清洗幹凈後,首先要給他(她)穿上其他孩子幼時穿過(洗幹凈)的衣裳,據說穿上大孩子穿過的衣服,這個孩子就會健康成長。也有的人家要給孩子穿上新做的或買的一套衣裳。同時要給孩子戴上個小巧而合適的帽子,還要在雙眉間點(貼)上個紅點點,寓意「印堂」發光,好運連連。

洗三,是孩子生下後第一個帶有喜慶性的日子。主人要在室內獻上一副大饅頭,還要點一對紅蠟燭,燃三柱香,另外要做一頓上好的飯菜,一家人同桌共餐,表示慶賀。親戚賀喜來時要提上一飯盒羊肉香頭子面送給產婦吃,這叫「送奶」。

2、避哭神 有的孩子因先天不足或後天染恙,或初到新的環境中,人體生物鐘倒置等原因,往往是白天呼呼酣睡,晚上則哭鬧不休。大人認為是孩子遭遇了「哭神」,於是就在長五至六寸,寬二至三寸的一塊紅紙上面寫上「天皇皇,地皇皇,誰家養了個夜哭郎,×家養了個夜哭郎。避哭神咒語寫紙上,天地人神請來看,過路君子念一遍,哭神離兒遠又遠,從此小兒不再哭,一覺睡到大天亮。」寫4至6個同樣的紅紙條,然後分別貼在村子四面通道旁的樹上或墻上。據說這樣做了,孩子便不再哭了。這種愚昧的做法往往貽誤了給孩子治病的良機。

3、出月子 「出月子」又叫「過滿月」。女孩子生下第二十九天為「出月子」的日子,男孩子要滿三十天才「出月子」。「出月子」這天,要在產婦「坐月子」的房內獻上大饅頭,點蠟、燃香後再由孩子的爺爺或外爺(公)要為孩子剃個光光頭,寓意把胎兒裏帶回來「毛病子」全部剃除幹凈。還要把剃下來的胎毛蘸上洗頭用過的水放在手心裏使勁搓揉成一個圓圓的毛發球,把它搓揉得越圓、越緊密,象征孩子長得越結實、健康。這一天,家中要做一頓長壽面大家同吃,寓意孩子長命百歲。孩子的外奶奶(婆)或者姨媽要提著活雞和一個中間薄、邊緣厚的鍋盔送來,叫做「看月子」。送雞,諧音為「送吉」,中心薄得近乎透亮的鍋盔象征孩子心中明亮,長大很聰明。送來的雞要宰了洗幹凈後燉熟,讓產婦吃肉、喝湯、吃鍋盔,目的是給產婦「補扶」一下元氣。

4、過「百六」 「一百天」的時間概念,不僅在涼州人,而且在差不多的中國人心目中都是個成功圓滿或者完美的時間概念。如某人不慎摔倒造成骨折,其療傷時間有「跌打損傷一百天」之說;某人因病做了個小手術,也有「傷筋動骨一百天」之說。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到第一百零六天要為孩子舉行一個儀式——過「百六」。

「百六」,諧音為「百祿」,寓意為財路廣闊。孩子過「百祿」,標誌著孩子已經基本適應了生存的新環境,說明孩子已經初步「成熟」了。孩子過「百祿」時,家人要給孩子買頂新帽子,帽子一側別一枚大縫衣針,把事先準備好的長約三米的三根紅頭繩(紅毛線)對折掛在縫衣針上,然後由專人到周圍人家去「化百祿」,每到一家,主人一看來人手上的小孩子帽帽,都明白來人之意,就很快拿出自家縫補衣裳用的線軲轆,一邊扯一根長長的線對折後掛在小孩子帽帽上的縫衣針上,一邊說「長命百歲」,「福祿雙全」之類的祝福語。

「化百祿」線各種顏色的線都可以。等「化」滿106根線後便由家中的老人把線理為花色均勻的三股,在「百祿」線的最中間部份要辮成長約一尺五寸的一段,然後把辮成部份對折,把六股線合並為三股再辮,辮到收尾處,還要拿三枚古銅錢套在三股線上直至把「百祿」線辮完後打結,由老人把「百祿辮」掛在孩子的脖子上,並說「長命百歲」,「福祿雙全」。爾後全家人同桌共餐「長壽面」,以示慶祝。

5、留頭發 有的孩子出生後,因種種原因不是多病,就是啼哭,家人便認為是孩子受了邪氣侵擾,於是就在出月子剃頭時要給孩子留寓意不同的發式。如果孩子大病沒有而小病不斷,在給孩子剃頭時就把囟門部位的頭發留下半圓形的一塊,這叫留「前髽髽」,寓意孩子若有個閃失,可以從「前髽髽」上揪牢他(她),以防不測。有的孩子「毛病子」較多,在給孩子剃頭時不但要留「前髽髽」,還要在後腦勺下部中央位置再留一塊半圓形頭發,等這塊頭發長長後還要梳成個小辮子,辮尾用紅頭繩紮個結,這叫「後扽扽」。寓意孩子雖「毛病子」較多,但可從頭前或頭後抓牢他,可保孩子安然無虞。還有個別的孩子「毛病子」很多,家人為其安危時常提心吊膽,在給孩子剃頭時就沿著頭圍線留一寸多寬的一圈頭發,這叫戴「鐵箍子」,寓意「頭戴鐵箍子保萬全」。另外,有極個別孩子「毛病子」特多,就給孩子留全發,所留全發長長後,是男孩就在腦後梳成辮子,是女孩就在頭兩側各梳一根小辮子。寓意孩子已長成大人了,這樣就可脫離「幼魔」的纏結。上述奇異的幼兒發式,至今仍普遍見於涼州城鄉。

6、尋幹爹 有的孩子雖歷經了「避哭神」、過「百祿」、「留頭發」等種種民俗的「洗禮」,但仍然是「毛病子」不斷。家長及親朋們便打出另一張「王牌」——給孩子尋個幹爹。尋幹爹的原則是沒有親緣關系且輩份順的男人才有做幹爹的資格。尋幹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撞幹爹,撞幹爹那天,孩子的父親要早早起來,穿戴整齊後帶上點錢,走出家門後按自己的意願向某一方向走去,他撞見的第一個不相識的男人,無論年齡大小就可和他答話。經寒喧只要沒有親緣關系,就可認作孩子的幹爹。所撞的幹爹若是個成年人,孩子的父親便和他約定時間前來家中舉行「拴娃娃」儀式;若是個未成年的男孩,那就給他點錢,並一同到市場買齊「拴娃娃」的衣物用品,按約定時間請到家中後舉行個「拴娃娃」的儀式。另一種是按算命先生「指點」的要選年齡段、選屬相、選兒女雙全者為幹爹。

「拴娃娃」那天,孩子的幹爹到來,家人們便迎門相接地把他請進家裏。等點蠟、燃香、獻供品後,孩子的幹爹就將帶來的一套新衣裳、新帽子、新鞋、新襪子給孩子穿戴好,然後再把一把銀鎖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後,家人就教孩子叫聲「幹爹」,幹爹答應一聲「唉—!」後要說「幹兒子乖乖」或者「幹女兒乖乖」,再把孩子抱起來親一親後說:「穿新衣裳戴新帽,銀鎖拴住跑不掉」。最後給孩子懷裏揣個大饅頭。從此以後,孩子的父母與孩子的幹爹便成為親戚,雙方以「幹親家」相稱。

7、過周歲。「過周歲」又叫「過歲」。孩子「過周歲」,是一家人的一件大事,大人們要給孩子做一套新衣裳,給孩子洗臉凈手後要穿戴一新。還要準備一頓好飯,把親戚們請來同慶共餐。被邀的親朋來時都帶著送給孩子的衣服、玩具等禮物,孩子的外爺(公)外奶奶(婆)要給外孫子準備嶄新的帽子、衣裳和鞋襪,還要帶一個很大氣的玩具小熊、小狗、熊貓或布娃娃什麽的。親朋好友登門的第一件事是先看小寶寶,並說小寶寶聰明、漂亮、健康等贊美語,隨即給孩子的懷裏揣上數量不等的壓歲錢,以示慶賀。有的人家還要在一張桌子上有意識地放置鋼筆、玩具槍、算盤、玩具汽車等具有行業特征的器物讓孩子自己去拿。孩子拿到什麽就意味著他(她)長大要從事相應的行業,這叫「抓周」。爾後賓主同桌共餐,猜拳行令,我敬你陪,共飲同樂。

本文作者簡介:孔德祿,儒學會會員、甘肅省水利學會、武威市水利學會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武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先後發表專業論文17篇。曾參與【武威市誌】(水利篇)和【武威市水利誌】的編纂工作。還曾參與全球【孔子世家譜】(武威部份)的續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