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像坐船和吃飯?如何用散文「說人話」?這本書告訴我們……

2024-04-09文化

近日,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中英雙語對照的散文讀本——【中國的風氣】。該書是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穆濤為青少年讀者量身打造的經典散文讀本,旨在以中英雙語的形式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書入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4年最值得推薦的50種童書(春季版)。

主編【美文】的穆濤,不僅是一位有資深經驗的優秀編輯,更是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曾經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和「2014中國好書」。與其他散文家多關註山水自然、花鳥蟲魚不同,穆濤的散文多立足於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闡釋傳統文化,展示深植於中國人內裏的文化氣質。

本書精選了穆濤【文化是有血有肉的】【坐船和吃飯】【代價與成本】等多篇散文。在【坐船和吃飯】中,作家將讀書與坐船、吃飯相比,文字靈動鮮活,富有理趣:

讀書像坐船。船有兩種,一種是遊船,一種是渡船。消遣書、休閑書是遊船。坐遊船的目的是休閑,是娛樂。坐渡船就實際了,要有一個清晰的彼岸。

讀書也像吃飯……讀書是充實自己,要能吃能幹,讀到肚子裏的書要發揮作用……讓讀的書發揮作用,也有兩個指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古人這句話就是這層意思。把書讀好了,中舉人,做進士,得狀元,榮耀門楣。但舉人、進士、狀元之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接下來要融入社會,要付諸實踐,古人還有另外一個詞,叫書生報國,要為社會和國家多做有益處、有功德的事情。

在【回頭看】中,作家提到回頭看,要有歷史觀,並透過一個事例來說明不同角度看問題的重要性:

在貴州某處的一個小山村,一戶人家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兒子很孝順,常接父母去住,但每一回都要反復做工作。村裏人問老漢:「北京不好麽?」回答說:「好是好,就是太偏僻,去一回要走好幾天的路。」

在引經據典中,作家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也讓讀者從更平靜、更沈穩、更智慧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穆濤的散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都不會死板地、填鴨式地去闡述自己的學術知識和個人見解。他的散文不僅在內容上涉及經史春秋、道德覺悟等多個傳統文化領域,在文字上尤善以磅礴大氣的文字評古察今,用活潑幽默的語言、精心摘取的史例和事例,深入淺出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自己的滿腔情懷落到實處,接地氣的話比比皆是,讀之,讓人感受到飛揚的靈性,令人會心一笑。

賈平凹在本書的序言中,是這樣評價穆濤的: 「穆濤的文有點兒像黃賓虹的畫,以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和重鑄民族的傳統,又藉傳統的伸展或轉移來確立自身的價值。」 閱讀本書,你不會有蒼白浮躁之感,也不會感到晦澀難懂,作家用筆老到卻又充滿活力。如同穆濤在【寫散文要說人話】中提到,寫作要做到「說人話,說實話,說家常話,說中肯的話,說有個性有水平的話」。

散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有待不斷開掘和傳承的優秀文化,為了使其更好地傳播,本書的英文部份由陜西省轉譯協會會長、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胡宗鋒和被稱為「陜派文學的英國‘擺渡人’」的羅賓·吉爾班克博士共同轉譯完成。二位都是經驗豐富的優秀譯者,不僅精通漢、英兩種語言,而且對中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擅長在文化層面上轉化語際,可謂珠聯璧合。

在轉譯之初,責編就和兩位譯者積極溝通,確定了轉譯的兩大原則:一是忠實於原作,「遵循行文之心理」,準確把握原文的內容和風格;二是創造性轉譯,追求散文的「神韻」,達到以意譯意的效果。兩位譯者既熟知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又熟悉英語表達習慣,使譯文更貼合外國讀者的閱讀思維和習慣,有利於幫助青少年讀者提高英語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