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去魯迅化」為何會興起?去的是什麽?莫言、余華觀點相同

2024-02-05文化

在讀書期間,讓筆者最為頭疼的有兩類文章,一類是難以理解的古詩文,一類是魯迅的文章。不理解古詩文是因為不知道其中包含的典故,有時還不知一些常見詞語的特殊意思,由於這些因素導致對古詩的不理解都是常見的。

對魯迅文章的不理解是在於不明白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文中的每一個字我們都認識,文章也能很順暢地讀下來,但我們並不明白裏面所蘊含的精神和思想。

據了解,筆者的這種體會並不是獨特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從近幾年中小學課本的改編也可以間接看出,對於中小學課本最大的變化是對於魯迅文章的移除, 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去魯迅化」,那麽「去魯迅化」到底在去什麽?為何會興起?莫言、余華觀點一致。

為國轉業的文人

魯迅出生在1881年,原名周樹人,在24歲時,考入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 他當時想要從醫是因為自己的父親

在魯迅13歲時,父親得了肺病,經常咳血,當時魯迅家道敗落,無法拿出多余的錢來醫治父親的病,而當時的醫療條件也十分落後,根本無法查出父親病的根本原因。

請當地的中醫醫治,中醫用各種稀奇古怪,聽起來還十分不科學的方法來醫治父親,最終沒有效果,父親還是不治而亡,自此,也讓魯迅看清了中國醫學的落後。 從那時起,他便決定學醫,希望以後成為一名軍醫,為國救死扶傷。

直到發生了一件事,直接導致了魯迅轉變了自己的誌向,從醫轉文打算用文學救國。魯迅在醫學學校學習的第二年,一次課余時間,教師用投影片放映了,關於不久前剛結束的日俄戰爭的故事。

故事講述的是,當時日軍抓了一個中國人說他是俄國間諜,便要殺他,在場的許多中國人只是麻木的看熱鬧,滿臉愚笨。這場歌頌日本軍國主義為了侵略和擴張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日俄戰爭的投影片,也使當時在場的外國人嘲笑中國人。

魯迅看到這種場景,如刀割般難受,氣憤地走出了教室。 經過自己的思索,他覺得學醫只能醫治中國人的身體而無法改變中國人麻木的精神。而精神才是至關重要的。

透過影片裏中國人的反應,他看到了受清王朝統治下的愚昧的國人,有著強健的體魄,但精神麻木,為他國辦事做侵害自己國家利益之事,圍觀的群眾還不覺羞恥而只是觀看熱鬧,不禁讓人痛心。

魯迅覺得中國人如果不覺醒,中國也必將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經過魯迅的思索, 他發現只有透過文學才能夠使國人思想覺悟,才能把國人喚醒,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參與保家衛國的行列中,中國才有機會被挽救。

於是,魯迅就果斷放棄學醫,並聯系了幾位誌同道合的朋友,創作啟發中國人思想的作品,開辦文藝雜誌,並公開贊助共產黨人的事業。

之後還轉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在1936年,為擁護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還提出了「大眾文學」的口號,之後也成為了文藝界努力的方向。

「去魯迅化」緣由

魯迅在新中國成立後,他的愛國精神和才華橫溢的文章也多受國人追捧,許多優秀的文章都被編進中小學課本供學生學習,且最初在課本中占據著較大的篇幅。

但近幾年來他的一些文章由於一些原因逐漸被從中小學課本中移除,這種趨勢被稱為「去魯迅化」。那麽為什麽出現這種趨勢呢?

一方面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是在抗戰那個特殊的年代創作的, 是用來喚醒國人麻木思想的,比較有深度,以致於非常晦澀難懂,另外文章營造的氛圍,也因為創作背景的影響較為陰森 ,明顯不適合當下的社會環境。

也有人認為在中小學時期學習這種沈重的文章,會給孩子們精神上帶來不好的影響。另外,魯迅的文章文筆藝術性較強,還不適合在中小學這個剛學語文不久的年齡學習,不利於學生學習遣詞造句。

而且魯迅的文章多需要大的背景講解,會給講課時間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師壓力。除此之外,學生還很可能不理解。

而且 魯迅的文章具有批判性強的特點 ,中小學生多為心智未開的孩子,在行動上都還需要父母監控,對於善惡的概念也還不是很清楚。會很難理解魯迅的文章所要反應的思想等等,這些原因導致了近年來「去魯迅化」的熱潮。

文學大家的見解

對「去魯迅化」的熱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但有兩位在文學界頗有地位的人對「去魯迅化」卻有著一致的觀點,他們都認為不應該「去魯迅化」

他們是莫言和余華,雖然莫言之前曾表示,自己在小時候學習課文時,最怕學到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的文章十分難懂,讓人有挫敗感。

但莫言反對"去魯迅化"的原因是:雖然魯迅的文章難懂,但在遣詞造句方面卻有許多地方值得借鑒學習,多讀魯迅的文章也可以從兒時培養文學方面的靈感,對自己以後的創作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莫言在創作中也會受魯迅的影響,也曾表示 「我自己的所有長篇小說加起來都沒有魯迅先生的一個中篇小說來得有價值!」 因此他不支持「去魯迅化」。

余華起初同莫言一樣,也不喜歡魯迅的文章 ,曾說「從小學讀到高中,讀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寫下了什麽?我覺得魯迅的作品沈悶、灰暗和無聊透頂。」

之後在1996年的時候,余華認真的拜讀了魯迅的文章,因為他答應要為一名將魯迅的作品拍為電影的導演改編文章。因為導演要求要改編,余華不同於以往的淺讀,而是進行的認真的研讀。

在讀完【狂人日記】後,余華徹底地改變了對魯迅文章的看法,在讀完【孔乙己】後,余華還給導演打電話,表示魯迅的文章不應被翻拍成電影,被那樣糟蹋。 因此,余華和莫言一樣對於「去魯迅化」也是反對的。

小結:

綜上所述,「去魯迅化」去的是裏面晦澀難懂、不適宜中小學學生學習的文章,另外,還因文章中所反映的文學創作背景也早已不同於現在

而對於「去魯迅化」大眾各有自己的見解,而筆者認為不應該「去魯迅化」,魯迅作為一個愛國文人和文學大家,其文章不僅對人有啟發作用,幫助人樹立正確的三觀,他的文章也多包含值得學習的寫作技巧和優秀句子,多讀對於自己的寫作也是一種提升。

雖然可能對於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難以理解,但不應該因為這個原因刪掉魯迅的文章,可以把這些文章移到高中和大學等階段學習,這樣也未嘗不可。

也許我們也會像余華和莫言一樣,會在未來精細讀魯迅的文章時,突然讀懂他文章的重量和力度,然後感受到一個偉大的靈魂。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們要開始讀,所以雖然魯迅的文章難以理解,但筆者認為不應「去魯迅化」也相信,在未來我們會懂這位文學大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