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瓦一厝藏故事 古街古城煥新機

2024-09-29文化

根據「修舊如故、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按清代廣濟樓原風貌修復的潮州廣濟樓。陳錦煌 攝

甘泉洗茶、提壺高沖、壺蓋刮沫……一系列繁復的沖泡工藝後,清悠的茶香四溢。在一個尋常的工作日上午,館長方雲帆照例來到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館,為來客泡上一壺工夫茶。

伴隨著悠揚的古箏聲,一場品茶活動在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內悄然上演。

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潮州古城,至今仍居住著約5萬戶居民。一座文物建築旁,可能就是當地的小學、圖書館。原住民的存在,讓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古城內延續,也讓這裏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咖啡店、文創店等現代店鋪,與有著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築相映成趣,編織出一幅古今交融的生動畫卷。

在南粵大地,還有許許多多古城、古村落、歷史街區。以「繡花」功夫推進微改造、微更新,一條條老街、一座座古城古村「活」起來,煥發生機,成為年輕人競相奔赴的文旅打卡地。

精心呵護▶▷

廢舊古宅變身博物館

從潮州古城主路拐入一旁的宰輔巷,一座環境清幽、外觀古樸的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館映入眼簾。每天早上9時,館長方雲帆會準時來到這裏,泡上一壺好茶,等待參觀者的到來。

博物館正門處,刻有「陳氏宗祠」4個字的門匾透露著這座建築的前身。很難想象,眼前這座古香古色的博物館,在幾年前還是缺梁少柱、屋頂坍塌、雜草叢生的狀態。

2017年,方雲帆與朋友合資盤下這塊地,想要打造一個工夫茶主題博物館。為了保留老房子的歷史氣息,他翻閱文獻資料,遍尋老匠人,按照潮州傳統祠堂的樣貌,以「繡花」功夫進行修復。

門口的石雕被水泥覆蓋,他找匠人用鐵錘一點一點剔除,讓精美的圖案重見天日。為了找到同時期的木雕,他不惜從收藏家手中購入。光是搜羅缺失的舊構件,就花了三四個月。

經過15個月的悉心修復,廢舊的老宅修整一新,成了一個擁有文物展廳、閱覽室、體驗亭等空間的主題博物館。舊時的嵌瓷、壁畫被精心復原,400余件與茶相關的藏品一一陳列。

自2018年開館以來,該館已舉辦數百場工夫茶研學課程,接待世界各地的遊客多達5萬人次,今年更獲評「廣東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最近,方雲帆還在籌備夜間開放,推出「古宅品茶」等活動,讓公眾更好地體驗潮州工夫茶文化。

像方雲帆這樣投入古城復興的人,還有很多。隨著文旅熱潮的到來,古城的文化價值日益凸顯,也讓民間看到其商業潛力。

記者了解到,潮州政府鼓勵產權單位或居民按照保護規劃要求自行修繕房屋,這激發了民間的主觀能動性。「沈睡」的古民居,變成大大小小的民宿、餐飲、文創等空間,不僅為遊客帶來更完善的配套設施、更豐富的旅遊體驗,也為古城註入了新的活力。

巧手匠心▶▷

「繡」出古城文脈肌理

「我數過,有70多種。」「00後」木工劉應策向記者展示自己的工具包。每把工具長短、大小不一,他記得每一把的用途。

兩年前,他拜師七旬高齡的潮州木結構技藝非遺傳承人肖楚明,成為古建築修復隊伍的年輕一員。劉應策是陽江人,因為癡迷古建築,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潮州,甘做一名與木頭為伴的匠人。

潮州傳統建築木結構技藝已有上千年歷史。年輕人的加入,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也有了新的表達方式。

去年,劉應策參與了古城內一處老房子修繕為酒店的工程。木結構在這所現代酒店發揮了獨特價值,古老的榫卯工藝與現代客房設計互相融合。一處設計雅致的涼亭上方,劉應策的一件傳統木雕作品則被巧妙地安置。

在潮州古城,還有許多致力於古建築修復的匠人團隊。他們以巧手匠心,「繡」出古城文脈肌理。

歷時3年,經過由表及裏的深層修繕,始建於民國的廖厝祠於近日重現歷史風采。步入祠堂,隨處可見精美的潮州木雕、石雕、灰塑和彩畫等民間工藝。

站在恢宏的祠堂大門口,施工方相關負責人盧樹生還記得無數個反復求證、頭腦風暴的時刻。

由於年久失修,廖厝祠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殘損,部份木構件開裂嚴重。為了保護屋脊的完整性及脊上木雕等工藝,施工方集思廣益,采用了「托脊換構件」的做法。「把整個屋脊包住、垂吊起來,小心翼翼更換損壞的舊梁或桁條,再把屋脊放下來。」談起修繕過程,盧樹生記憶猶新。

2018年,潮州推動「百家修百厝」工程,以「繡花」功夫推進古城保育修繕。透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至今已完成鐵巷陳宅、李厝祠、廖厝祠、雙忠宮、真武宮等10項工程。與此同時,城隍廟民俗館、百花台民俗文化公園等專案也在加快推進,未來將有更多文物保育成果惠及民眾。

年輕人紮根▶▷

留住鄉愁延續記憶

漫步古城,潮州人千年流轉的生活記憶撲面而來。一宅一厝,一物一景,仔細打量,都能感受到流淌出來的鄉愁與記憶。

2019年,「90後」張哲瀚辭掉了廣州的互聯網行業工作,返鄉接手了由母親祝書琴開設的潮繡名店。「繼承家業」的路並不是外人想象的全是美好,慢節奏、高人工的傳統非遺生產方式與現代消費市場的不匹配,曾給張哲瀚帶來許多困擾。

轉型迫在眉睫。在張哲瀚的堅持下,公司嘗試向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靠攏,將抽紗繡、絨繡等技法套用到包包、耳環、圍巾等日用品上,同時推出一系列小而美的文創。

「用文創引流,再讓年輕人關註到店裏的潮繡藝術品。」這是張哲瀚的新思路。借助古城主街的優越地理位置,他在店鋪門口布置了一個時尚的非遺文創集市,時常能引來遊客駐足。今年暑假,店鋪的文創銷售額占銷售總額的50%,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

「與其說是商店,不如說是博物館,逛店體驗猶如看展,別有洞天。」在潮繡世家非遺文創店的線上平台,有顧客這樣留言。

如今,潮州古城內已「生長」出65個非遺展覽館、10個大師工作室、30家「博物館之城」系列館以及30多家茶館茶舍。打銅、鑿木、捏泥、繡花的手工匠人身影隨處可見。每逢傳統節日,天南海北的年輕人蜂擁而至,各類「潮」式非遺民俗活動、文創集市火熱升騰,無不續寫古城新的故事。

放眼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廣東有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4個歷史文化名鎮、67個歷史文化名村、421個傳統村落、110處歷史文化街區、4421處歷史建築。

微改造的「繡花」功夫、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不僅讓老街區變為人潮如織的文旅打卡地,也在煙火氣中留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脈。

向新者說

堅持原狀修復

「主客共享」

推動活態傳承

「自1986年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後,潮州就一直秉承嚴格的保護規劃主調和底線,加強對古城文化遺產的保護。」潮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古城保護與發展工作科科長陳夏陽介紹。

陳夏陽介紹,從1992年起,潮州古城區一直堅持原狀修復的管控原則,避免讓房地產開發專案進入古城,古城內的建設行為均按規劃要求嚴格管控。正是從源頭上對古城區建設活動的增量進行嚴格管理,同時註重市政設施最佳化和文化景觀氛圍的營造,才讓潮州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從戰略規劃上得到破解。

「修繕過程也盡可能遵循原有的古城肌理,從歷史線索中找尋文脈根源,盡量不對古城面貌做大的改變。」在陳夏陽看來,正是這份堅守,換來了古城歷久彌新的本味。

他特別提到,在潮州古城的保護規劃過程中,潮州最大的經驗是堅持保留一定量的居民。此舉不僅讓古城充滿生活氣息,避免過度商業化、景區化,也讓文物和歷史文化街區有更強的可參與度和吸重力。

「社區」與「景區」景觀兼具的潮州古城,正構築出一幅「主客共享」的美好城市圖景。活躍於其間的居民與遊客,不僅是活態傳承的參與者,也共同塑造著古城的未來。

徐子茗 陳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