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齊魯好書榜(2024.2)|那些不可言說且不必言說的沈默時刻

2024-04-08文化

記者 曲鵬

每月月初,本榜單從上個月最新出版的文學藝術、歷史傳記、思想社科類圖書中,參考圖書網店的數據及專業書評媒體的評價,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為標準,篩選出一本重點推薦圖書和九本好書,期待其中的某一冊能夠進入您的內心。

【43次殺意:一宗少年被殺案的深層調查】

[日]石井光太 著

孫逢明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一位少年身中43刀,在冰冷的河水中負傷掙紮,最終在失血和失溫的雙重痛苦中離世。兇手竟是他平日裏的玩伴。初聞這起發生在川崎市的少年被殺案,人們可能會將兇手想象成嗜血的怪物。然而,透過作者石井光太的深入調查,【43次殺意:一宗少年被殺案的深層調查】的讀者會驚訝地發現,兇手缺乏同理心,更缺乏常識和基本判斷力。兇手和被害少年之間並無深仇大恨,無端的殺意和殘忍的折磨源自無知和怯懦。這種以常識無法理解的動機虐殺同齡玩伴的行為,不僅令人憤怒,更令人感到荒謬。

在這令人震驚的荒謬背後,案件反映的社會問題極具典型性:被害者和施害者都是缺少家庭關愛的未成年人,他們在同齡人中尋找慰藉,卻難以形成平等的關系。建立信任關系的能力需要培養,而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缺失使許多孩子喪失了這種能力,導致原始的、恃強淩弱的關系在小團體中滋生。被欺淩者往往無法果斷地脫離小團體,因為比起暴力,他們更害怕孤獨。本案中的被害少年明知兇手有暴力傾向,卻沒有及時離開。

這起少年犯罪案件是在非極端背景中孕育出的極端案例。石井光太對兇手和被害人的成長過程進行了深入采訪和細致梳理,既呈現了案件的全貌,更觸及了尖銳普遍的社會問題,激發人們思考在青少年的培養教育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並且怎樣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登春台】

格非 著

譯林出版社

【登春台】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時隔四年推出的最新長篇小說。故事聚焦於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四十余年間,北京春台路67號四個人物的命運流轉。沈辛夷、陳克明、竇寶慶、周振遐分別從江南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肅雲峰鎮、天津城來到北京春台路67號。他們四人的故事在這裏輪番上演,又彼此交織。他們從無序、偶然中走來,卻在時間的亂流中始終向前行進。他們的故事,是無數微弱振動中的一角。隨著故事的逐漸拼湊,我們得以離開地面,回望時代。時代中,藏著某種將世間萬物聯系在一起的隱秘邏輯,日日萬事叢生,其實本無一事。

【佐麗】

[美]萊爾德·亨特 著

於是 譯

驚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佐麗】是美國小說家萊爾德·亨特的代表作,小說中的普通人仿佛就在我們身邊,即使遭遇種種不幸與挫折,也不斷尋找人生位置,努力過好一生。佐麗·安德伍德年幼時過著貧苦動蕩的日子。父母死於白喉後,她搬到了姑姑家,姑姑去世再次讓她成為孤兒,並將她卷入「大蕭條」時期的浪潮。後來,她流浪到西部,靠打零工為生,睡在谷倉裏、星空下。接著,她成為一名「鐳女郎」,在一家工廠幹著把鐳塗到表盤上的活計,這也給她的未來埋下了隱患。等到在印第安納州安頓下來,她終於在一座名叫希利斯伯格的小鎮找到了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歸屬感,體味到家的溫暖與愛人的陪伴。然而,就在她的新生活剛剛起步之際,她發現人生的考驗還遠未結束……

【我曾是一名飼養員:流浪東北的日與夜】

蒼海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透過15篇動物與人的生存故事,描繪了平凡世界中的殘酷與溫情。故事的主角老陳曾是一名飼養員,早年間還有過一段流浪經歷。他為禿毛黑熊塗藥膏、與抑郁的胖狼共眠、餵重傷的單腿兔子吃苜蓿草、在寒冷的冬天掏垃圾箱、住進滿地碎石的廢棄民房……這部作品集帶讀者走近東北的大雪和寒夜、受難的動物、被欺淩的弱小人群。盡管這塊土地上寒風凜冽,但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救助,依然給彼此帶來溫暖和救贖,用義氣與活下去的勇氣,書寫了蕩氣回腸的東北故事。

【宋史測度】

[美]劉子健 著

中華書局

【宋史測度】是美籍華裔宋史學家劉子健的代表作之一。在作者看來,歷史是對情理的測度,它的實用性在於激發思考,使思想活躍,從多方面的關系去觀察,貴在周詳細密,避免陷入盲從、輕信、過簡化、教條式的武斷與誤判。作者從封禪祭典、君主與言官的關系、政治上的包容性來觀察宋代的君權和政治特色,透過嶽飛、秦檜、王安石、曾布、梅堯臣等人來觀察宋代士大夫與武將的風格類別,從地方官學私學的消長、考場弊端、道統之成立來觀察宋代的教育與道學,從馬球、啟蒙書、鄉紳賑饑來觀察宋代的文化與社會。本書視野宏大,剖析入理,為讀者描繪出宋代更清晰的影像。

【隱墻】

[奧]瑪爾倫·豪斯霍費爾 著

鐘皓楠 譯

明室Lucida|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小說中,「我」與表姐夫婦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第二天發現表姐夫婦神秘失蹤,「我」自己卻被一道隱形的墻壁所隔離,與外界失去了聯系。墻壁另一側的人類和動物都已石化,而「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作為奧地利作家瑪爾倫·豪斯霍費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被視為20世紀德語文學經典之一,並對許多作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本書中,作者以簡潔的筆調和簡單的情節構建了一幅後人類時代的末日圖景,並透過對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深刻描寫,探討了人最純粹的存在狀態。書中對自由、存在乃至現代文明的反思,為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提供了獨到的啟示。

【嫉妒與社會】

[德]赫爾穆特·舍克 著

譚淦 譯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自古以來,嫉妒被視為一種羞恥的情感,嫉妒的人不願承認,社會也會對此進行壓制。本書作者聚焦於嫉妒與社會的關系,將歷史作為研究嫉妒的實驗室,從語言中的俗語、原始部落的習俗、古希臘的悲劇、文學、哲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到嫉妒對政治、經濟政策以及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帶我們穿越嫉妒之地。透過描繪欲望與禁忌的畫卷,作者明確了嫉妒與社會的復雜關系:作為一種符合人類前進演化的基本心理特性,嫉妒既促進了社會的建立,又可能對社會的發展與創新產生阻礙。本書被視為研究現代社會的前奏,尤其是在社交媒體興起的當下,為理解收入差異、階級躍遷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以訛傳訛:錯誤資訊如何傳播】

[美]占士·艾榮·韋瑟羅爾 等 著

張曉芳 王輝 譯

見識城邦|中信出版集團

14世紀中葉,曼德維爾的遊記中記載了一種名為植物羊的神秘生物,其果實內藏有活生生的羊羔。遊記的主人公聲稱親口品嘗了這種果實,並覺得味道鮮美。這並非唯一一部記載並評論這種怪異生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聲稱從「值得信賴的人」那裏聽說過這種果實,甚至有人宣稱研究過這種果實,並撫摸過果實裏羊羔的羊毛。關於這種離奇生物的報道和研究一直持續到17世紀。然而,如果涉及人類的生命健康、環境汙染、自然災害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情況又將如何?本書中,作者指出社會因素而非個人心理因素是理解錯誤資訊和觀念傳播的關鍵。只有了解社會因素如何運作,人類才能避免被錯誤資訊誤導,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離島:於偏僻之地重建生活】

北京貝貝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當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想要逃跑的時候,他們總是去離島喘一口氣。」所謂離島,指的是遠離本土、隔絕於世的島嶼。離島滿足了人們與世隔絕的浪漫想象:豐裕的自然、親密的鄰裏關系、得以完好保留的古典之美,悠閑緩慢,自給自足。然而,這裏沒有超市、便利店、醫院或任何娛樂設施,少子化和高齡化現象空前嚴重,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傳統文化與藝術難以為繼,原住民為生計所困,只能奮力逃離。閉塞與貧窮是否無解?作家庫索歷時三年,獨自走訪了日本最為偏僻的數個小島,探索島國鮮為人知的邊緣地帶。讓我們跟隨庫索,打破城市生活的邊界,看普通人如何在孤島上汲取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並將這種力量反哺土地。

【奶奶的菜譜:納粹如何盜取了愛麗絲的烹飪書】

[德]卡莉努·烏爾巴哈 著

陳琦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維也納猶太人愛麗絲在丈夫去世後,憑借高超的烹飪技藝獨立支撐家庭,並打拼出一番事業,開辦烹飪學校,出版暢銷菜譜。納粹統治下,她失去了家園和事業,逃亡英國。戰後,愛麗絲搬到紐約,開始了新生活。當她回到維也納時,發現自己的暢銷菜譜仍在銷售,但封面上卻印著一個陌生男人的名字。愛麗絲的孫女卡莉努·烏爾巴哈為了研究奶奶這本被「竊取」的菜譜,前往維也納、倫敦和華盛頓的檔案館,發掘出長期以來被認為已經遺失的信件、磁帶和影像檔。這些資料揭開了愛麗絲家族的傳奇命運,也揭示了納粹罪行歷史中一個不為人知的篇章——納粹曾系統性地盜竊猶太人的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