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館閣體是不是書法?書法狹義化,影響未來發展

2024-07-22文化

館閣體是中國書法史上一類楷書的統稱,源於明成祖朱棣的個人喜好,明成祖非常喜歡沈度的書法,贊之為「我朝王羲之」,導致朝野效仿,終發展成為一種標準體,主要用於官場行文使用,稱為「台閣體」。

台閣本指尚書,後引申為官府之意,至清朝改稱館閣體,成為官文的主要書體形式,主要特點是烏黑、方正、均等、光潔等,就是一種手寫印刷體。

究其來源,館閣體也並非完全源自明朝,在唐朝、宋朝也有類似的官方字型,只不過並沒有明清那麽規範,好很好的保留著藝術水準。

明清的館閣體基本就被閹割了所有的藝術性,因為館閣體需要表達的只是嚴肅和恭敬,不允許有其它情感的摻雜,所以書者的藝術情感被嚴重壓制。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必然要在其中表達書者的情感和態度,否則還有什麽藝術價值。

即便是楷書也有多種風格的出現,顏體的寬博、雄渾、樸拙與顏真卿剛正秉直的性格緊密相連,歐體的嚴謹、險絕也似歐陽詢癡迷書法的喜好。

但是館閣體最終演變成為官場通用體,千字一面,千人一面,毫無個人特點,可以算是楷書發展史上的最低谷。

歷代對於館閣體的評價都不高,清洪亮吉【江北詩話】一書記載:「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沈括【夢溪筆談】亦雲:「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也。」

即便是在館閣體盛行的明朝,很多書家也在嘗試突破館閣體的束縛,比如文徵明、王寵、祝枝山等人都深耕古跡,脫身於館閣之外,為明朝書法留下一抹色彩。

但是,館閣體在書壇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時至今日仍然有書家熱衷寫館閣體,並且將館閣體宣揚成為楷書的最高水平,引導民眾產生館閣體崇拜。

有人吹捧就有人貶低,還有人將館閣體直接踢出了書法的範疇,認為館閣體藝術水平極低,已經失去了藝術性,不能算是藝術,只能算是一門技術。

藝術與技術的最大區別就是藝術需要文化、閱歷的積澱,還需要雄厚的藝術素養的加持,才能夠透過作品明確的表達出個人思想。

而技術只需要勤加練習,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就好比很多手寫打印體一樣,只要功夫深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

技術是可以復制、重復的,而藝術是不能被復制的,即便是作者本人也難以重復,王羲之在酒醒之後重寫【蘭亭序】多遍未果,感嘆不可再為。

雖然不應將館閣體吹捧為楷書極則,但是將館閣體踢出書法的觀點也不可取,書法應該是極具包容的概念,不應將其狹義化。

書法本就是由實用轉變成的藝術,如果還刻意將書法狹義化,那麽古代很多實用性書寫都將被踢出書法範疇,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盡管館閣體藝術水平很低,但是在很長時間內他也統領了書壇,是書法實用性需求的必然結果,也帶給人們一種嚴謹、規範、清秀之美,並非完全一無是處。

藝術來源自生活,是指要從生活當中發現藝術,汲取藝術營養,館閣體同樣有值得借鑒的價值,更何況很多館閣體大師至今仍然影響很大。

書法需要包容,不能狹隘,只有崇尚多元化的發展,才能確保書法經久不衰,任何狹義化的思維,並不利於書法更純真,反而讓書法變得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