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說文解字】第790課:「歹」旁的字大都與死亡和不吉祥的事有關

2024-04-12文化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歺」部的兩個漢字:「歺、[歹委]」。「歺」是說文部首漢字,「歺」字在漢字發展中,與「好歹」的「歹」混而不分,而「歹」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次常用字表】中。

1、歺(歹)。讀音有三個:

(一)è。這是中華書局註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歺,列骨之殘也。從半冎。讀若蘗岸之蘗。」象形字。本義是剔去肉後的殘骨。

需要註意的是,許慎這裏所說的「列骨之殘」,指的是剔去肉的人骨,而非其他獸類之骨。因為【說文】釋「冎(guǎ)」為「剔人肉置其骨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也說:「冎,剔人肉置其骨也。半冎,則骨殘矣。鉉曰:‘不當中有一,秦刻石有之。’」徐灝【說文解字註箋】:「歺蓋從冎省,故曰半冎,其下多一功,相承增之也。」

這裏的秦刻石,當指秦【嶧山碑】等刻石中的「死」字的「歺」部,秦小篆的「歺」,裏面是有這一橫的(實際上,早期字形裏一直有這一橫,只是徐鉉的誤解),所以許慎繼承了下來。如圖:

這裏說「歺」是「半冎」指它是一個不完整的「冎」,即剔去上面的「冂」之後的「冎」。或許因此,「歺」比「冎」還要更「殘缺」一些,不但剔去了肉,而且骨也是不完整的、殘的。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註】:「列骨之殘謂之歺,猶伐木之余謂之蘗,語原一耳。」這也是許慎說它「讀若蘗岸之蘗」的原因。「蘗」的意思,指樹木砍去後重生的枝條,這裏指樹木砍去後剩下的殘木。

我們只能放一張羊骨架的圖說明這個字:

(歺的字形演變)

歺的早期字形,就是一架剔去肉的殘骨,上部象骨頭破碎的裂紋,下部象死人的空骨,甚至骨架邊上還有零星的殘肉。戰國晚期到西漢,受俗體書的影響,字形下部逐漸向左傾斜,而上部兩畫又連為一橫,漸漸寫作「歹」。

「歺」的本義,就是剔去肉後的殘骨,而且其中的骨,指人骨,即死人殘骨。

或許因為「歺」本義的原因,所以後來從「歺(歹)」的字,意思大都與死亡或者不吉祥的事情有關。比如:「殯、殘、殆、殃、歿、殂」等等。

本義之外,歹還有兩個用法:

(1)[歹辟]。【玉篇·歹部】:「歹,[歹辟] 也。」

(2)極。【廣雅·釋詁一】:「歹,極也。」

以上用法典籍均未見套用例項。

(二)dǎi。這實際上是「歹」的讀音(【說文】無「歹」)。用法有二:

(1)惡;壞。與「好」相對。【宣和遺事】前集:「(王安石)嘗恍惚見雱(指王雱,王安石之子)身擔鐵枷,向安石道:‘父親做歹事,誤我受此重罪。’」【紅樓夢】第十一回:「秦氏也有幾日好些,也有幾日歹些。」說秦可卿的病時好時壞。

又指壞事。如,為非作歹。

(2)南蠻稱你、我為「歹」。明代田汝成【火僥紀聞】:「南蠻稱人曰歹,自稱亦曰歹。」清代毛奇齡【蠻司合誌】卷一:「(苗人)呼人曰歹,自呼亦曰歹。猶吳人呼儂然。」

(三)dāi。停留;逗留。用同「呆」。朱自清【初到清華記】:「從前在北平讀書的時候,老在城圈兒裏歹著。」

歺(歹)的小篆寫法如圖:

2、[歹委](GB字庫已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讀音有兩個:

(一)wěi。這是中華書局註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歹委],病也。從歺,委聲。」形聲字。本義是病。

[歹委]的楷書字形如圖:

病這個意義下,[歹委]用同「痿」。【玉篇·歹部】:「[歹委],病也。亦作痿。」

又用同「萎」。草木枯萎、枯死。【廣雅·釋詁一】:「[歹委],病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歹委]字亦作萎。草木枯死謂之萎。」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歹委]、萎,古今字。」【鹽鐵論·未通】:「樹木數徙則[歹委],蟲獸徙居則壞。」

(二)wèi。讀音出自【廣韻】。

「鹿[歹委]」。古益州人殺鹿埋地中,令臭乃出食,名鹿[歹委]。【禮記·內則】:「或曰麋鹿魚為菹。」鄭玄註:「今益州有鹿[歹委]者。」陸德明釋文:「益州人取鹿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食之,名鹿[歹委]是也。」

[歹委]的小篆寫法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