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新手很愛買,老手從來不碰,壓成巧克力方塊的白茶餅有什麽貓膩?

2024-04-19文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正選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上個星期,有位外省茶友給我們寄了茶。

一份小小的樣品,收到後裏面是方塊狀的巧克力白茶。

茶友說,這是他去年買的白茶餅,當時是圖方便,直接買的這種巧克力餅。

因為不用撬茶,隨手一掰就能泡。

那款茶,包裝上寫的是2015緊壓白牡丹。

拆開後感覺應該差不到哪裏去,葉片看著也有春茶的柔嫩感。

但讓他怎麽也想不通的是,那款巧克力白茶泡開後,味道聞著總有些酸。

喝完後,嗓子發癢,並且還有幹澀感。

請問這種情況,是不是喝茶鎖喉?

聽著茶友的描述,直覺這不是什麽好茶。

昨天傍晚剛收到快遞,今天上午嘗試性泡開,一探究竟,檢驗一番。

說實話,這種巧克力狀的白茶,老茶客極少會買。

具體到茶友寄樣過來的這款2015緊壓白牡丹,更是貓膩重重。

算起來,稱一句劣質茶餅的經典素材也不為過。

【2】

「方塊巧克力狀的白茶,勸大家慎買。」

和常規圓形白茶餅比,巧克力餅可以不用茶刀撬。

取出幹茶後,隨手一掰。

順著茶餅壓制期間,在表面刻下來的凹槽刻痕。

能輕輕松松,掰開一片規格統一、大小一致、用量相當的方塊狀茶餅。

看起來輕松省事,方便懶人喝茶。

但說句實在話,老茶客不會隨便買這類茶。

因為,順著凹槽掰下一塊茶後,裏面的茶葉完整結構被齊齊掰斷。

碎葉多,完整葉片少。

哪怕幹茶階段,看似完整的方塊狀茶塊,造型規整完好。

但泡開後,蓋碗底下全是碎葉。

與其如此,不如買常規圓形茶餅,順著茶餅壓制方向,用茶刀撬出薄片狀的茶葉後,葉片保留相對更完好。

如果為了省事,比起巧克力白茶,選獨立小曲奇狀的白茶會更好。

不用掰,不用拗,不用擔心碎茶損耗。

獨立小片包裝,簡單便攜。

哪怕出差旅行,隨身都能帶上幾片,方便飲用。

【3】

「這並非白牡丹,而是壽眉。」

細看了這款茶的幹茶,並用特寫鏡頭拍下幾張寫實照。

說實話,單看幹茶,沒人會相信這是白牡丹。

因為上面就看不到什麽芽!

密布銀白色茶毫的芽頭,在整個巧克力塊上,占比極少。

剩下的大部份,幾乎全是葉。

並且還是寬葉,葉形舒展圓潤。

憑此,不難看出它的真實身份是壽眉,並非白牡丹。

從葉片細節上區分白牡丹與春壽眉,要訣有3點。

首先,白牡丹葉片數量沒有壽眉多,采茶樹嫰梢一芽一芽、一芽二葉制成。

不像壽眉,通常采到一芽三葉、四葉。

其次,白牡丹的葉片形態沒有壽眉寬,整體細嫩度更高。

用打比方來形容,白牡丹似瓜子臉,葉片細窄,而壽眉是圓臉,葉片早已長開變圓。

最後,白牡丹的葉片背面,密布大量白毫。

而圖中實拍的幹茶圖,不僅芽頭少得可憐,連葉片背面的茶毫狀態也是零星稀疏。

不論從哪個角度,都稱不上白牡丹。

【4】

「氣味低沈發悶,幹茶聞不出茶香。」

看過幹茶後,下一步順勢聞幹茶。

本來按照試茶流程,應該是「聞幹茶香」。

但聞過那款巧克力白茶的幹茶後,心底有些糾結。

因為它與茶香二字,壓根不沾邊。

花香、陳香、藥香、毫香、稻谷香、竹葉香等系列茶香,沒有半點蹤影。

放下後,再聞了幾遍,依舊如此。

茶香的存在感,約等於零。

從準確描述看,這個步驟不該叫做「聞香」而是「聞氣味」。

因為湊近去,掰開重量接近5克的方塊後,幹茶氣息悶悶的。

類似走進一間許久沒住人、常年門窗緊密,沒有任何空氣流通的房間。

推門那一瞬,一股悶沈的氣息湧來,並不好聞。

並且,用手掰開一小塊茶之後,伸手湊近鼻端。

手指頭的表面,也附著了那股子悶味。

光憑這股怪味悶味,這款茶不是工藝太糟,就是早已存壞,對其不抱良好期待。

【5】

「整體壓得過緊,難泡開。」

原本在聞過氣味後,已經不打算泡開嘗試。

但轉念一想到「來都來了」,索性將這塊茶,放進白瓷蓋碗。

接著往裏倒入沸水。

再下一步,沒有像平常喝茶那樣,倒出茶湯。

而是打算一步到位,直接一口氣將那塊壓得緊緊的茶塊泡開。

等到泡開後,再認一認背後的廬山真面目。

但那塊茶出乎意料的難泡開。

剛往蓋碗內倒完沸水,能看到在熱水兜頭而下後,沖出表層被掰碎的碎屑,但整體結構依舊完好。

過了30秒,表面葉片微微舒展,以茶塊為圓心,周圍清水漸漸染上淡淡的橙黃湯色。

過了1分鐘,整體湯色依舊是橙黃色,可溶於水的茶色素均勻在熱水中分布,沒有了剛才的濃淡分層感。

過了90秒,變化區別不大,湯色依舊橙黃。

此時,有些等不及。

由於下一步不打算試喝,索性直接上手掰扯。

結果「扒」掉表層的葉片後,發現裏面別有洞天。

內層用料很低端,明顯摻雜著茶梗。

論茶梗數量,遠比表面看到的多,有人為夾心嫌疑。

這樣的用料,哪怕放在白茶壽眉裏,也是極為低端,更何況是「白牡丹」?

同時,內層的梗葉顏色發黑,緊緊抱團。

徒手掰扯一番後,發覺裏面沒有浸透、泡開。

這太離譜了,這小小一塊茶,泡了接近2分鐘的熱水浴,內層竟然沒被熱水滲透。

可想而知,裏面壓得得多緊?

買白茶餅,看到這類壓餅過緊過死的情況,別再糾結了,這一看就是個坑!

【6】

那天試茶時,到了最後環節,聞了下葉底的味道。

說實話,一言難盡。

有一股臭酸菜的味道,又酸、又漚。

達到這種程度,應該不算梅子酸,而是臭酸味。

聞著完全就是一股植物葉片漚爛後,不當發酵產生的氣息。

如果沒猜錯,這塊茶在最初制作時,工藝很糟。

說不定早在茶青階段就被嚴重悶堆。

難怪放到現在,半點沒有茶香,而是悶味、漚味、酸味占據了主導。

聞著這些掃胃口的怪味雜味,簡直不要太可怕。

完全沒有了往下喝茶的勇氣。

所以,驗過葉底後,便倒掉了殘渣。

想起茶友開篇的描述,稱那款茶喝下後口味可怕。

嘴巴發幹,嗓子發癢。

其實,這是典型的鎖喉現象。

這樣原料粗糙、工藝不精的劣質白茶,內部含有的刺激性物質過多。

喝下後,體感自然不適。

對待這種茶,喝過一次就沒有下一次。

吃一塹長一智,再碰到同類款,少碰為好!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