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95後非遺傳承人:我也想過躺平,但最終選擇了「迎」

2024-07-16文化

當前,以非遺為核心元素的文創產品「席卷」年輕人的朋友圈。從漢服到簪花再到非遺漆扇,傳統非遺技藝在新一輪文旅市場叠代升級的浪潮之中,再次煥發生機。

抖音平台的【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平台非遺好物銷量增長超325%,購買非遺好物的消費者數量同比增長1.62倍,90後成為非遺商品的忠實粉絲,00後在非遺商品上的成交額增長近2倍。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成都崇州,近年來進一步完善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加強非遺的保護傳承,增強非遺生命力,目前擁有超過30個非遺專案,同時培育孵化出了一大批「出圈」的非遺產品與非遺IP。

未來,如何進一步利用、挖掘非遺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如何才能讓更多的非遺專案進入到「尋常百姓家」?

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崇州市朱利原鄉傳統文化體驗園,與95後非遺傳承人、藝滋華創始人白梓憶進行了深入對談。

今年初的成都市兩會上,關於「加大蜀錦、蜀繡、川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論述就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這位年輕的創始人表示,「我們一直都在傳承保護非遺的基礎上,挖掘其擁有的商業潛力。它本身既是一種文化、技能、表演形式,同時也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渴望從中尋找文化認同與情緒價值,也願意為此付出溢價。」

「‘非遺’的流行與走紅,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大眾消費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年輕人的‘血脈覺醒’。」白梓憶向記者分享道。

在一片綠樹掩映之中,朱利原鄉逐漸顯露出古樸、典雅的面貌。

這座距離成都市中心約四十公裏的文創園,坐落於一片煙火氣十足的居民區,是崇州「非遺」最為重要的承載地之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我們這裏是崇州非遺文化的一個重要展示點,囊括了道明竹編、懷遠藤編、廖家木雕、古琴等37個非遺專案。與此同時,它還是一個重要的‘孵化器’,透過舉辦一系列非遺交流活動和行業沙龍,創立6個大師工作室,越來越多創新的非遺產品從這裏走出,」白梓憶一邊介紹,一邊引導著記者深入園區。

對於這位曾在日本留學、心系傳統文化的年輕創始人而言,這裏就是一片珍貴的「自留地」,為之提供了一個自在生長的土壤。

過去這幾年,白梓憶擔負起崇州非遺的傳承與傳播重擔,用年輕人的語言講述崇州的非遺故事,令在地的非遺一次次「出圈」。

此外,她還讓藝滋華這家文創中小微企業,在短短幾年間營收破千萬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一路走來,白梓憶也有著不同的心境變化。「我也想過躺平,也在剛進入非遺這一領域時,迷茫過,徘徊過。但是一想到父輩為了非遺這麽多年的堅守,以及自己也想要創造更多被人記得的作品,我又像‘打了雞血’一樣。我知道非遺的傳承創新特別困難,但我還是選擇了迎難而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目前,白梓憶創立的藝滋華擁有20余人的規模,以90後為主,並不斷在跨界融合的過程中,探索非遺傳承創新的「崇州表達」。

大到團隊的發展戰略,小至每個產品的細節打磨,白梓憶都「傾註」了無數個難眠的日夜。

以一個小小的蓋碗為例,白梓憶會把每一個蓋碗都拿到燈光下照,看瓷體有沒有瑕疵,也會用放大鏡看竹編條間隙是否一致,有無毛刺,壓頭是否密藏,力求做到「零失誤」。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從最初的小心翼翼,步履維艱,到如今在「非遺」這條路上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節奏,白梓憶憑借著年輕人的創新精神以及對於消費市場的觀察,研發出多款備受歡迎的「非遺」文創產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在打造文創IP時,繞不開的是「故宮文創」,其將故宮藏品元素融入在日常生活,用傳統與創意的結合打造出多款現象級爆品,銷售額一度高達15億元。

其成功的核心便是——讓非遺等高高在上的作品,走出「殿堂」,打入年輕群體,成為真正的消費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在日本留學期間,白梓憶主修的是環境專業,輔修了國際文化交流,這令她在非遺的傳承創新中具備了更加國際、多元的視野,始終能夠捕捉到年輕人的「語言」。

「‘非遺’是一個特別好的消費切口,像是這款女包產品,前期我們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在設計階段融合了崇州的非遺竹編技藝與女性消費者的審美,采用的是莫蘭迪藍配色,一投入市場就被‘搶購’,」白梓憶向記者透露,「最近,我還在和一些國際奢侈品大牌合作,進一步提升崇州非遺的質感與市場顯示度。」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此外,像是這款以熊貓為主題的蓋碗茶杯,我們融入了非遺竹編元素,將四川的山水意境融合其中,再結合金沙的太陽神鳥,最終廣受歡迎。不僅進入到了國賓館,參與了文旅部主辦的國家級展會,還隨著大運會、世園會等國際盛會‘漂洋過海’到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白梓憶介紹道,「這款產品,我們創作團隊10個人用了近2個多月的時間,僅是熊貓的設計就前前後後做了40多份設計稿。我們希望將‘非遺’的底蘊與質感更好地傳遞給消費者。」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除了不斷思考「非遺」的國際化與市場化,白梓憶始終在探索一條更加在地化的路徑,能夠讓「非遺」產品走入「尋常百姓家」,並保持活力。

除了每年在朱利原鄉舉辦超過20場文化交流活動,舉辦大師班,讓更多的親子家庭體驗非遺的樂趣,白梓憶還充分地發動高校,尋找年輕的文創跨界人才,為崇州非遺的發展積蓄更為磅礴的力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我們會針對時代審美、學生需求和當下市場潮流,舉辦非遺作品設計大賽,今年我們正在籌備第三屆非遺文創設計大賽。上一屆,我們和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旅遊學院、成都藝術職業大學等10余所高校合作,收集到超過300份非遺作品的設計稿,」 白梓憶表示。

在她看來,「只有真正用年輕人的視角推進跨界融合,才能找到非遺的生命力所在。」

在與這位年輕非遺傳承人的對話過程中,記者能夠感覺到她的局促與非遺保護過程中的迷茫與困惑。但正是無數個像白梓憶一樣的傳承人與創始人,以其熱情與無畏投入到這條細分的賽道,才令崇州,乃至成都的「非遺」傳承創新擁有了更多年輕的色彩與市場的力量。

與此同時,在藝滋華這家文創企業自在生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得以窺見一幅不斷完善,充滿活力的屬於成都的文創產業版圖。

以崇州為例,首探「銀非合作」扶持路徑,聚焦非遺產業發展資金瓶頸,構建起「金融+非遺」專業服務體系,探索出一個非遺發展的長效幫扶新模式。這背後,不僅體現了一座城市對於文化傳承創新的尊重,更體現出一個開闊的、開放的產業發展思路。

這也是道明竹編、懷遠藤編、廖家木雕、觀勝盆藝4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帶,得以在此匯聚、成型、勃發的關鍵所在。

以非遺為名,又遠遠不止於非遺,始終瞄準的是鄉村振興背後的「千家萬戶」,以及文化產業生態的「萬紫千紅」。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