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詩的意誌潰敗於政治的狂熱|一周新書推薦

2024-03-26文化

界面新聞記者 |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周慧十八歲出門打工,透過成人高考上了大專,畢業後來到深圳,從事過文員、商務助理、銷售、人事等工作,辭職後搬到深圳東部山村居住,無業至今。她喜歡閱讀,嘗試寫作,這是她的第一本書。

她住在一間三面有窗的房子裏,書中,她記錄了從視窗眺望山和海、村莊和故人、遠逝的青春和漸進的中年,以及自己內心流轉變化。

寫作後,她慣性的、幾乎無知覺的日常性突然有了一種新鮮感,周圍原本似乎昏沈的世界突然活了過來。她能夠感受日常和世界的能量,包括世界的光,世界的綠,世界的廣度和深度。詩人黃燦然評價稱,周慧過了四十歲才開始寫作,心智已經成熟,少了情緒化,表達事物時少了一個從二十來歲開始寫作的人後來可能會有的慣性語言和慣性思維,尤其是避免了過於流暢和能說會道。這是因為她自己警醒起來了。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但我必須相信世界是好的/如同相信你已然死去/我站在島的中央/用山脈創造陰影,交換/仿佛窒息的秘密/像時間自植物的孔隙穿越而來/生命流瀉於地/委頓的壞朽光亮/溫煦如是

2017年春,劉宸君與旅伴梁聖嶽從印度出發,一路前往尼泊爾登山旅行,途中卻遇上當季罕見大雪,受困巖洞。當搜救隊在受困第四十七天找到兩人時,劉宸君已在三天前過世。他貼身攜帶的手稿,由旅伴帶了回來。在家人同意下,劉宸君的摯友與中國台灣地區春山出版社合作,選編他留下的遊記、詩歌、書信、日記,匯聚成這本【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劉宸君以山為核心(「棱線是/一座山它累積千百年的安靜」),從實體延伸出更廣闊的情境(「旅伴的可貴之處在於,以沈默和背影為彼此證成這巨大的世界」);初抵印度,從當地人群的奔赴看透消亡(「死亡是城市的一場共謀」)。從他的筆下,或許能夠看到與跋涉、思辨、生死皆密不可分的自然書寫。

【文學之冬】

從1933年1月28日希特勒就任總理開始,到3月15日納粹開始大肆抓捕文藝界人士,是德國文學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冬的序幕。

雷馬克、布萊希特、楚克邁耶、杜文·曼、亨利希·曼、德布林、胡赫、喬治·格羅茲……在日益加深的納粹恐怖之下,他們有的拼死抵抗,有的走上流亡之路,在海外建立反法西斯的文化陣線,也有人屈服於納粹,成為極端民族主義的鼓吹者,詩的意誌潰敗於政治的狂熱。

在這本書裏,文學評論家維特施托克對1933年的德國文學群體進行了描述,隨著納粹逐漸掌控政權,德國社會開始走向混亂,充斥著暴力、破壞和恐怖主義,威瑪時代的浪漫主義一去不復返。極端民族主義嶄露頭角,成為德國主流之聲,從政府到普通民眾趨向保守與狂熱,而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則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宋史測度】

從2018年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開始,到【清平樂】,再到舞蹈【只此青綠】,這些年,我們慢慢能看到一股「宋朝熱」正席卷而來。這本書是宋代幾個大歷史側面的論文集,討論的是兩宋朝廷重文輕武、文官制度、包容政治乃至秦檜、嶽飛評價等問題。

從封禪祭典、君主與言官的關系、政治上的包容性來觀察宋代的君權和政治特色,由嶽飛、秦檜、王安石、曾布、梅堯臣等人來觀察宋代士大夫與武將的風格類別,由地方官學私學的消長、考場弊端、道統之成立來觀察宋代的教育與道學,由馬球、啟蒙書、鄉紳賑饑來觀察宋代的文化與社會。在這本書裏,作者、美籍華裔宋史學家劉子健試圖勾勒出宋代社會的樣貌。

【走向生命的現象學:妙思·亨利訪談錄】

妙思·亨利是現代法國哲學的重要人物,相較於薩特、加繆、波伏娃、阿爾都塞等同時代人,亨利一生遠離學術潮流中心,生活得像一名隱士,他從胡塞爾現象學出發,關註主體性和個體的內在感受,最終發展出自己的哲學體系,探討那不可見的「生命」。他的代表作有【顯現的本質】【身體的哲學與現象學】【生命與揭示】等。

【走向生命的現象學】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亨利的思想,從一次次的問與答中可以看到,亨利如何對傳統現象學進行解構,如何發展出註重內在感受的「生命現象學」,並如何將其運用到繪畫、精神分析、政治等諸多領域。此外,亨利還呼籲我們關註技術時代中被遮蔽的生命本質。他透過捍衛文化、藝術和思想的價值,還原了生命的豐富性。

【文明拐點上的惡棍與英雄:改變世界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1-1950】

在諾貝爾獎歷史的前半個世紀,一群科學家有意無意地為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亞歷山大·弗萊明等人對青黴素的相關發現,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藥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新時代;艾力西·卡雷爾透過培育一只「永生」的小雞探索器官移植手術,為該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石……他們的研究成果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勾勒了1901年至1950年間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群像。他們當中有種族主義者、怪人和機會主義者,也有英雄、天才和無私的捐助者。同時也包含41項藥物與療法的誕生:白喉療法、瘧疾研究、血管縫合術,血清、盤尼西林、青黴素、維生素的發現……這些醫學研究成果深刻改變了20世紀歷史行程,串聯起半個世紀的戰爭、疫病和匱乏。

【尋找西北航道】

在北極探險的不同路線裏,有一條由格陵蘭島經加拿大北部的北極群島,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它被稱為西北航道,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距離最短的航道,也是幾百年前西方人夢想中的通往富庶東方的貿易通道。然而對於北極探險,除了傳統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雄式敘事方式,依然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尋找西北航道】講述的就是航海探險家們面對短暫的航行視窗期、惡劣多變的天氣、簡陋的裝備,在北極尋找那條捉摸不定的航道的故事。作者肯·麥古根挑戰了關於北極歷史的傳統西方英雄式敘述,調查和研究了毛皮商人和加拿大土著人民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話題涵蓋氣候變遷和西北航道相關的政治角力。

【詩歌名物百例】

「詩中之‘物’,有些讀來並無難解之處,比如胡床。自南北朝至明清,胡床屢屢以同樣的名稱在詩歌中現身,各家箋註本中‘胡床’之釋幾乎眾口一詞: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然後羅列歷代相關書證。然而同樣稱胡床,唐詩與宋詩中的所指卻並不完全一致。這裏關涉到社會生活中家具的變化以及隨之發生的習俗之改變,即由席坐而演變為垂足坐,胡床不同時代的同名異制,正反映了這一點。歷代詩歌中出現的書案,也屬於這一類。」

這是揚之水在【詩歌名物百例】中談到的「胡床」部份。【詩歌名物百例】是首部註解詩歌名物的作品,也是一部關於「詩中之物」的百科。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長期從事名物研究。書裏,她收錄詞條一百六十余,涉及古代生活中的家具、酒器、茶事、香事、文房、佩服、內外日用、儀仗、工藝、紋樣諸類。自西周至清以來,歷代詩筆所涉之物,已隱沒於歷史深處,本書試圖為他們提供解釋。

在這本書中,學者徐錦江以梧桐樹蔭下的愚園路為切入點,探尋上海的城市發展路徑、城市形態以及城市意象,展示了城市發展的整體面貌。這本書想回答的是兩個問題——上海從什麽地方來?以及要往什麽地方去?只有充分了解了上海從什麽地方來,才能找到往什麽地方去的正確方向,因為上海是一座有自己歷史和發展規律的城市。我們也可以上海這座發展中的超大型城市為樣本,進一步追問:作為人類文明之地的城市從哪裏來?向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