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普通話標準音,為何從河北灤平縣采集,而不是北京?

2024-06-02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言多得數不清,我們把漢語方言粗分為官話方言和非官話方言兩大類。

官話方言包括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幾個方言區,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與鎮江之間沿江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4省,內部的一致程度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3000千米,兩地的人交談沒有多大困難。

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徽語(皖南)、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東南部)、閩方言(福建、台灣、廣東的潮州和汕頭、海南)、客家方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灣)。非官話方言之間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交談,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內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與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不同地區的人用各自的方言進行交流,會出現語言障礙,互相聽不懂,統一的漢語言發音對華夏來說不可或缺。

普通話為一種普遍使用的通用發音,大力度推廣,對全國各地的融合、發展至關重要。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只不過普通話的標準音采集地,卻主要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承德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處於華北和東北兩個地區的連線過渡地帶。

承德地形復雜,山脈縱橫,河流交錯。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北部為內蒙古高原的東南邊緣,中部為淺山區,南部為燕山山脈。

承德南鄰京津,北接內蒙古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東西與遼寧朝陽市、河北秦皇島、唐山、張家口市相鄰,是連線京津冀遼蒙的重要節點,有「一市連五省」的獨特區位優勢。

灤平縣位於承德市西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燕山山地的過渡帶,地形以山地為主,灤河和潮河谷地縱貫南北,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約87.6%,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淺山區。

灤平縣處於京冀蒙的交通要沖、京承走廊之間,地處中原通往北方草原以及遼西地區的咽喉要道上,縣城距北京市二環約165千米,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

戚繼光在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修建金山嶺長城,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築藝術精美、軍事防禦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素有「萬裏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

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是清朝前、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總面積約564萬平方米,由眾多宮殿、樓閣、亭榭等組成建築群。山莊周邊宮墻高3米,長10千米,稱「小長城」。

1703年(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始建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清朝皇帝喜歡待在熱河行宮,康熙乾隆這爺倆在位總時間約120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熱河行宮;嘉慶和鹹豐這爺倆都是在熱河駕崩的。

1778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灤平正式建縣,因瀕臨灤河,取「灤河無患,人民得平安」之意。

灤平縣夾在北京和承德之間,灤河的支流牤牛河自西南至東北穿過城區,縣城距承德避暑山莊約65千米,距北京二環約165千米,皇帝去承德避暑經常經過這裏,留下諸多的禦路、行宮遺址,它的重要性也凸顯。

方言自古有之,古代有沒有類似於普通話的通用語言呢?

歷朝都曾定義某種標準的發音作為官話,解決語言交流障礙。春秋時期,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陽)後,洛邑的語言就成為東周的官話,當時稱之為「雅言」。孔子周遊列國,用雅言到處講學,各地很多人慕名而來,號稱弟子三千。

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大一統舉措,強化了語言的統一性。

漢朝時承襲先秦雅言,以「洛語」為正音,西晉承襲漢代亦以洛語為雅言,但東晉時期官話有了變化。永嘉之亂後晉廷南遷至建康(今南京),中原雅言洛語和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言。南北朝時期,南朝承襲東晉,以金陵雅音為正。北方被胡人長期占據,語言繁亂,隋朝統一天下後,隋文帝一心恢復華夏禮樂,開始推廣通用語言,類似於現代的普通話推廣。隋朝透過編著【切韻】,審定純正的漢語。唐宋時期,都在前朝基礎上制定標準音,如唐朝的【唐韻】、北宋的【廣韻】、南宋的【平水韻】。

元朝以唐宋時期中原汴洛音為基礎,制定漢語通用語標準,不過元朝定都北京,融合了當地的語言元素在內,已經比較接近現在的北京話。明初定都南京,以金陵雅言為通用語,即以中原話為基礎形成的南京官話。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之後遷都北京,數十萬的貴族、知識分子等從江南遷至北京,南京官話成為當時北京話的基礎。

清朝定都北京後,揉合南京官話、北京話以及北方話,逐漸形成了北京官話。雍正時期,開始推廣北京官話,作為國語正音,逐漸形成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官話)標準音。

清朝的皇帝雖然是滿族,但推行的國語(官話),絕對是漢語。清朝中後期,漢語在朝廷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滿人都會說漢語,滿語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小。

1909年(清朝末帝宣統元年),清朝設立的「國語編審委員會」,將官話正式定名為「國語」。

1955年,我們確定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

現行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語音為基礎,大體上承襲前面的朝代,畢竟元明清都以北京為都,北京官話的影響範圍非常廣。

不過為了便於普通話的推廣,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在北京話語音的基礎上,做了部份修正。清朝滅亡後,灤平的地位一落千丈,地形的封閉性,又使其受外來語言影響小,發音自然「標準」,也受到青睞。

灤平話屬北京官話懷承片,但是相比北京話,要更加字正腔圓、音準分明,沒有北京胡同音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吐字更加清晰、易於分辨和推廣,灤平便成了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