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什麽親人會漸漸走散,讀懂莊子的三頭豬,就通透了

2024-06-26文化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一家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這輩子最親的,能夠依靠的,是自己的親人。

血溶於水的關系,不管怎樣,都是割舍不開的。

但是我們到了中年之後,再去看親人,關系悄然發生了改變,甚至都反目成仇了。

著名思想家 莊子 ,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萬事萬物的改變,人情冷暖等。

他在文章中,寫了「三頭豬」,展示關系的變化,讀懂了,你也就通透了。

01

一廂情願的愛,令人心寒。

【莊子·德充符】裏有一個故事。

在楚國,有一群小豬,餓了就去找豬媽媽,要吮吸奶水。

可是豬媽媽卻紋絲不動,根本沒有親昵的舉動。

小豬因為得不到媽媽的呼應,就慢慢散去。

原來 :「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為什麽兒女會愛父母,不是因為父母長得好看,而是父母有愛兒女的精神。

父母把兒女當成手心的寶,放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因此兒女圍著父母轉動,時時刻刻都不想分離。

一旦兒女靠近父母,但是父母沒有給予愛了,兒女就會走開;或者父母靠近兒女,兒女卻沒有回應,還給出冷眼,父母也會走開。

古代有一位女皇說過:「互相贈送禮物的家庭習慣有助於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誠摯的友誼。其主要意義並不在於禮物的本身,而在於對親人的關心,在於希望感謝親人的關心。」

任何一種愛,都是雙向奔赴的,一旦變成了一廂情願,就會弄丟。

你可以主動一次兩次三次,但是對方一次都不主動,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心寒了。

親人之間,也需要「禮尚往來」,平時你來看我,我也去看你;隨禮的時候,你給我紅包,我回敬你紅包。

長期的互動,是保持親人關系的秘訣。

若互動沒有了,那就是「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的結局。

02

存在偏心的愛,人人不滿。

【莊子·應帝王】中寫了一個叫列子的人。

他出門在外,和很多有學問的人交往,也自己也有了大學問。

當他得道之後,回到家,幫助妻子燒火、做飯。

他去餵豬,和伺候人,沒有兩樣。

他伺候妻子、兒女、父母,和餵豬,也沒有兩樣。

從而,家人相處,一起和睦。

原來 :「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

一個人對事情,沒有任何偏差,也能展示自己的本性,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同。

回到現實,卻發現很多家庭,人人有私心,還有偏心,從而家人沒有辦法和睦相處。畢竟,不是誰都能如列子一樣,得道了。

父母有幾個孩子 ,要麽愛老大,貶低老二,要麽重男輕女,要麽愛最小的孩子,討厭老大。

父母還把家庭財產,大部份都給了喜歡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就在大家裏,一無所獲。

父母也幫助喜歡的孩子,帶娃,創業,也不要錢。但是父母又讓不喜歡的孩子,給贍養費。

父母平時聊天,總是攀高踩低,把某一個孩子吹捧到天上,把其他的孩子,不放在眼裏。

兄弟姐妹相處, 你針對其中一個兄弟,常常幫助,其他的兄弟,你是瞧不起的。其他兄弟來借錢,你一準會拒絕。但是你喜歡的那個兄弟,不僅能夠借錢,還可以借錢不還,你毫無怨言。

俗話說:「親人幫親人,無親來幫愁煞人。」

當某個親人在大家庭裏,得不到幫助,又看到其他人可以得到幫助的時候,那就開始討厭大家庭。親人的關系,就有了裂痕。

人有了不滿的情緒,再和親人見面,肯定是不友善的,甚至賭氣,再也不見。

03

層次不同的人,各自安好。

【知北遊】中,有一個叫「獲」的官員,到市場裏巡查,問管理市場的人,如何判斷豬肉的肥瘦。

管理市場的人說,踩一踩豬肉,若是往下踩,可以踩很深的,就是很肥的豬肉了。

原來, 人都有「挑肥揀瘦」的習慣。

古代的人,都希望自己去菜市場,找到肥一點的肉。

同樣一個市場,賣肉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肉,都一模一樣,有肥有瘦,在不同的攤位上。

賣肉的人,是同夥,也是競爭對手,各自使出手段。

同理,兄弟姐妹是一家人,也在某種時候,會變成競爭對手;每個小家庭,貧富情況不一樣,在不同的地方;精神面貌,讀書多少,也不一樣。這就形成了可以「挑肥揀瘦」的可能性。

俗話說:「門前有個討飯棍,骨肉至親不上門。」

淒苦的家庭,是「很瘦」的家庭,不是大家多交往的物件。漸漸地被動地走散,不奇怪。

精神面貌很差的家庭,也是很瘦的家庭,誰去了,都聽到負能量的言語。後來,誰都不想去了。

04

莊子說:「脂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意思是說,古人燒火,用油脂。油脂燒光了,火種還保留。

這就教育我們,利益可能會流逝,家裏的房子可能會化為烏有,但是「家」還保留,生生不息。

當親人走散了,你不要痛哭,那只是大家都長大了,各自有小家庭了,不再執念於大家庭,不再苛求年年歲歲都相聚。

時間在走,親人關系在變,你我不要停留在過去的時光裏,不可自拔。

只要你珍惜緣分,比對方付出多一點,那就問心無愧了。

沒什麽,一代親,二代表,聚散不由你。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