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佛教「十方微塵」與道教「三清三境三十六天」的宇宙觀差異剖析

2024-07-17文化

佛教的宇宙觀

佛教認為宇宙由無數世界組成,每個世界都包含有月亮、太陽、須彌山、四大洲、四大洋等元素,以及四大天王和七重天。

這些世界層層巢狀,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宇宙體系。

具體來說,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而一千個中千世界則組成了一個大千世界。

這樣計算下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包含了十億個太陽系般的小世界。

然而, 這樣的宇宙體系在佛教看來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整個宇宙之大,用「十方微塵」來形容也不為過。

在佛教的經典當中,存在著諸多有關此空間觀念的闡釋。

例如在鳩摩羅什所轉譯的三十卷【摩訶般若經】裏,當佛宣說摩訶般若大法之時所放出的光明,能夠遍照十方如恒河沙數般的世界。

再如【維摩詰經】有所記載,維摩詰患病,文殊師利以及眾多比丘前往探病,等到了其家中,卻發現室內空無一物,然而維摩詰卻能夠憑借神通將文殊等人所認為的最好的椅子以及飯食拿來,以供他們落座和進行食用。

以上這些內容都表明了世界的數量是難以計數的。

網上搜來的佛教世界觀圖

道教的宇宙觀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道教接納了佛教這種「小中喻大」的空間觀念,並且道教在吸收佛教宇宙觀的基礎上,進而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宇宙觀念。

依據【度人經】的描述,其認為宇宙是由三十六天所構成的,從東方的「太皇黃曾天」一直到「太極平育賈突天」,再到太清、上清、玉清「三清天」,以及處於最高層次的「大羅天」。

這些天界不但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劃分,而且各自還具有不同的內容與功能。

例如, 太清天是由太上老君所管轄,而上清天高於太清天,是由上大道君所管轄,而玉清天則是元始天尊的居住之所。

除了對空間進行劃分之外,道教還覺得時間與空間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並非是均勻呈現的。在不同的地點以及空間當中,時間流逝的速度有可能會存在很大的差別。

這種不等速的時空交錯體驗,在道教的典籍和著作當中有著豐富的記載,像是「王質爛柯」這個故事,就描繪了仙界一日,而人間已過百年的這種神奇現象。

更為奇妙的是,道教認為修煉者能夠透過法術對時間和空間進行符合主觀需求的操控。

他們能夠借助特殊的手段改變時間和空間的尺度,使得小容器可以容納大空間,或者依據需要改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這種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控能力,不但彰顯了道教法術的神奇之所在,也反映出了道教對於宇宙本質的獨特理解。

網上搜來的圖

結語

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觀誠然各自具備特點,然而它們都體現出了古人對於宇宙浩瀚無邊的深刻認知。

透過對這些古老宇宙觀的探索,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會古人的智慧以及精神世界,這充分展現了古人對於宇宙以及生命的獨特思考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