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00年前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樓:建成高度241米,當時中國還在清朝!

2024-04-23文化

李白曾有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般來說一米是三尺, 百尺大概也就33.3米 。

咱們先不討論「百尺」做泛指的可能性, 先聊一聊唐代真的能建造30多米 的高樓嗎? 而世界上 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 又是什麽時候建成的呢?

手可摘星辰

現在的樓房動不動就三四十層,以唐代的技藝若是能變成這種10層樓高的高層建築,也是相當厲害了。

還真別說,唐朝匠人真的可能有這個本事, 傳說大明宮算上下方的基座部份足足有130多米 高, 只可惜最後被黃巢一把火燒了。

這麽高的建築物是怎麽搭起來的呢?腳手架這種施工利器,具體出現時間可能比咱們想象的還要早一些,至於怎麽提重物, 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時候就已經學會用滑輪 了。

100多米的建築物用這些尚且夠用,100多層的摩天高樓可就用不上這些東西了,不過話說回來,摩天大樓這股風是從什麽時候吹起來的呢?

第一棟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叫做伍爾沃斯大樓 , 它大概建造於1910年, 高度有241米。 那時候辛亥革命還沒爆發, 中國還是清朝 。如今它依舊在紐約老老實實的呆著,清政府都倒台100多年了。

在它之後, 美國的一些大城市忽然開始搞起了高度競賽, 市中心的建築物們一個賽過一個。

1930年,紐約曼哈頓東部的基利斯勒大廈以320米的高度,一躍成為 「世界第一高樓」 ,可惜的是它的第一寶座只坐了一年,紐約帝國大廈就以380米的高度傲視群雄。

二戰結束後,各國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美國地產商人對於修高樓的執著也進一步加深了,要不是最終金融危機大爆發,全球不知道會多出多少有意思的建築, 為什麽這群人地產商瘋了一般的追求高度呢?

有人說這其實是經濟的必然發展階段,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市中心區域的人口密度不斷上升,為了滿足更多人的辦公需求, 高層建築必須努力向上擴充一個維度。

也有些人覺得這純粹是 「吃飽了撐的」 ,是經濟高度發達情況下的無聊秀肌肉行為。

上個世紀的摩天大廈

建摩天大樓可不是搭積木,所謂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 ,需要施工記憶、材料強度、設計技巧等一系列影響因素綜合作用,以現在的施工記憶修成一座百層高樓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上個世紀的勞動人民是怎樣做到的呢?

冶金行業的大發展給了房地產行業難以想象的支撐, 過去人們或許只能生產雜質極高的生鐵、熟鐵, 強度更高的鋼材出現後,立刻席卷了所有低端冶金產業,在技術的不斷跟進之下,我們出現了一字鋼筋、彈簧鋼、工字鋼等等復雜結構,這些鋼材在不同的領域積極的發揮著自己的效用。

在高強度材料的支撐下,設計師們可以搞定超強的鋼構結構, 傳統的承重墻理念在高層建築中逐漸變得模糊, 因為建築物最基礎的鋼構結構,就已經可以承擔起絕大多數承重職能,所以說咱們打工人的辦公室才能如此寬敞明亮,任何摸魚行為都無法在老板的眼皮子底下隱藏。

鋼筋混凝土 也讓摩天大樓有了更多的可能,鋼筋主要負責加強建築結構強度,混凝土可以讓墻體在保證堅固的同時,盡可能的輕量化,後來建築工業還發展出了 空心磚 等建築模組,它的配重更加輕盈,它在高度上才有更多的可能。

材料不斷發展,設計師們也掏出了不少新東西來,比如說在最近10年的設計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筒體結構框架以及芯片筒結構框架 等等,這種設計可不是為了最佳化承重結構,因為能夠真正摧毀建築物主體的,可不僅僅只有建築物的自重。

對於一棟高達百層的高樓,它必須扛得住地震,也必須扛得住狂風。

更有意思的是,一棟摩天大樓不僅要拼高度, 還要拼建築速度, 為了降低建築難度,確保結構配件的強度與受力結構,現在摩天高樓從來都不吝惜於大型預制構件的使用, 因為預制構件體型過於龐大, 安裝時往往可能出現失之毫厘,差之千裏的效果,所以說精密測量儀器也是必備的。

這是因為有了這些嶄新的材料與技術,人類才能不斷的突破極限,創造一棟又一棟摩天高樓。

不斷更叠的電梯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個100多層樓的超高寫字樓裏上班,每天最痛苦的事是什麽呢?

一個是壓線趕早高峰來到了寫字樓腳下,另一個就是大家統一下班的時候。

9:00打卡,8:56到達,理想狀態下坐電梯怎麽也用不著4分鐘,但是咱們也說了這是理想狀態下, 一般情況下大家會堵在電梯口, 這一等就不知道多少分鐘了。下班的時候也要拿出百米沖刺的速度,如果不能盡早擠進電梯, 那下樓恐怕就要用十幾分鐘。 既然等著電梯要這麽久,為什麽大家都不爬樓梯呢?

十幾二十樓尚且還有爬樓梯的可能,五六十層樓爬樓梯,那這個班不上也罷!

從某種意義上說, 電梯就是摩天大樓的生命線 ,一旦它發生階段性罷工,那整棟樓的正常秩序都要被攪成一鍋粥。

上個世紀建造的摩天大廈也是有電梯的, 較早「領證上崗」的那一批,由於相關技術和生產力限制,電梯的作用機制多少有些簡單粗暴,一根鋼索加一個木籠,要是繩索斷了,底下的籠子就和棺材差不多。

1853年,伊萊莎·格雷夫斯·奧蒂斯搞出來了,蘇斯奧蒂斯發明了 安全制動裝置 ,他在電梯兩側各安裝了一道導軌,電梯上部則配備了一個類似於卡車彈簧結構的金屬插腳。

當電梯纜繩斷裂時, 電梯頂部的聯動裝置在重力作用下啟動, 兩側的金屬插腳向外伸出直接卡在金屬導軌中,類似的安全制動裝置依舊作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正是因為有了一道又一道的安全制度裝置,我們才能避免電視劇裏那種一路火花帶閃電的墜亡事故。

電梯給了摩天大樓更多的可能,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又是什麽技術會給這些偉大的人類造物帶來新的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