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天道順自然,人治求均衡」,淺談時代風尚對宋代楷書的影響

2024-07-15文化

引言

蘇軾的楷書是宋代楷書的縮影,他追求一種「無法之法」。但是不管是對「法」還是「無法之法」的追求, 其根本目的顯然不是法度的本身,法度只是一種手段、表現方法。其根本目的在於透過所學之法度,來表現個人的情誌意趣,這也是符合藝術的本質內涵。

一、譽錄制的實行和印刷術的發展

文化藝術的發展往往是與統治階層的政策密切相關。唐代楷書的興盛與繁榮,一定程度上受當時的科舉制度的影響。 唐朝科舉考試中,除了對於所考科目的要求外,書法的優美與否,也是判定考生成績的重要標準。要求考生要做到「楷書端莊」。甚至書法寫的非常之好,也可以直接授予官職,既「書判拔萃科」。

這種局面在宋代有所改變,科舉考試中為了防止考生作弊情況的發生,采取「謄錄制」。隨著譽錄制的全面推廣, 書法在考試中已無足輕重,楷法的好壞已無關成績高低,更不能以此進入仕途。

客觀地看謄錄制度的實行,利弊皆有。從考試的公平上來看,的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因此, 使得參加考試的學子們便無心在花更多的時間來學書寫字。使得唐「以書取士」之風蕩然無存。這也直接導致了宋代楷書發展的整體衰落。

印刷術的出現對楷書發展影響極大。印刷術發明於六、七世紀之交的隋唐之際。隨著人們對於大量文獻典籍記載需要而套用產生。 經過唐朝的發展,印刷術不斷被社會接受。起初以宗教傳播為主,後來慢慢發展到社會不同領域之中。

【評書帖】記載:「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士人和政府對印刷術逐漸重視起來,隨之成立以國子監為主體的國家制刻行業。 這一切都為印刷術在宋代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印刷術,經過宋代一百多年左右的發展,逐漸形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一項獨立的產業。宋代政府對印刷行業也極為重視, 大量刻制書籍,使得士人學子極其容易就能獲得書籍,再也不用為書籍傳抄遺漏所苦惱。

但是印刷業的發展給書法帶來了新的矛盾。書籍的流行也使得學子們,放棄了對楷書的學習,致使宋代士大夫階層大多不擅長楷書。 最終使楷書走向衰落,脫離了現實實用價值。但同時,也為書法的藝術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宋代印刷字型基本代替的人工的傳抄,也使人們得以解放。從而使人們開始重新考慮楷書的發展及意義。

宋人對於書寫的定義已經逐漸走向了藝術化的發展。因為書法不再受到科舉的約束,楷書的書寫也並不是以實用為主, 更多是個人審美的表達。所以宋代楷書雖然沒有唐人嚴謹的法度,但在個性表達上更進一步。這一方面與宋代尚意書風的興起有直接關系。

二、學書環境——尚意書風興起

從時代因素看,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大的特征與趨勢,但不是說所有人都朝著這個趨勢發展。以「尚意」為代表的宋四家, 其中蔡襄的個人言論與書法實踐看,並不屬於「尚意」的書家。這一點與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一樣,有一定合理性,同時不能以偏概全。

總之,一個時代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總會呈現出某種時代特性。從整體看, 宋「尚意」也基本的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征。

宋代書法「尚意」的出現,是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從歷史原因看,書法從產生到唐朝已完成了字型的演變與成熟, 法度已經確立。唐人書法以法度著稱,對於書法法度的追求已到達極致,後人難以企及。這也使宋代書家對書法發展有了新的看法。

從時代背景考量,印刷術與譽錄制的出現,促進了宋代書家思想的解放。從文化背景看,儒學在宋代有所衰微, 禪宗思想的影響逐漸擴大。儒家強調綱常倫理,講求尊禮崇法。而禪宗意在表達個人內心情感,這與尚意書家的追求是相吻合的。另外這更是宋代書家的自覺追求。

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壇的盟主,他所主張的書法貴在「得意而忘形」,同時又強調透過筆墨表達人的情誌意趣。 可以說是尚意興起的先導思想,這對後來宋代書家產生了極大影響。

蘇軾作為歐陽修的學生,書學思想也多受其影響。蘇軾在【石蒼舒醉墨堂】中說:「我書意造本無法, 點畫信手煩推求。」這正是繼承歐陽修書論的最好體現,意在打破唐人法度拘束,追求書寫的自然率意。

蘇軾主張書法創作應該「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其「出新意」是尚意書家所要的追求的結果, 是說作品中要包含別樣的意趣,這種意趣是書家才情的表現。蘇軾作為「尚意」旗幟,對宋代尚意的興起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黃庭堅集】記載:「老夫之書本無法也。……故不擇筆墨,遇紙而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

黃庭堅作為蘇軾的學生,對蘇軾書學思想也是極為推崇。他的「無法」與蘇軾「意造無法」正是如出一轍。 這種不計工拙,隨意而適的創作態度成為「尚意」書家的共同追求。這也暗合蘇軾說的「無意於佳乃佳」的思想精髓。以至於同時代的米芾也深受其影響。

「意」是創作主體的情感表達、審美體現,強調抒發作者之性情。在此基礎上,宋代書家們對唐人書法嚴謹的法度提出了反叛, 重新追溯魏晉時期,書法所蘊含的風神瀟灑的韻度與趣味。

這使得書家們在創作時選擇了更能表達的人們情感的行、草書,楷書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極大影響。 蘇軾作為「尚意書風」的領導者,在自身的楷書實踐中也受自身對「意」對意追求的影響。

三、崇尚以意運法的蘇軾楷書

對於此蘇軾在繼承老師歐陽修書法觀的基礎上,提出了「尚意」理論,既「自出新意」、「出新意於法度」、「通其豐意」等。 關於的書法中的「意」的用法,魏晉時期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就曾提出「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但是蘇軾這裏所說之「意」與王羲之所說之「意」有本質的上的區別。

王羲之所說之「意」是對要寫之字形狀大小的一個基本構思,而蘇軾之「意」以及超越王羲之所提出的層面。尚意這個「意」, 就是現代語匯的「抒情」,指一種恬靜、愉悅的創作。」所以蘇軾之「意」內涵更加更加寬泛,就包括了「意趣」、「意味」、「意蘊」、「意境」、「意像」等等,「意」已不是簡單的意思,更多的包含了一種情誌意趣在裏面,傾向於藝術化的表達。

【書黃子思詩集後】記載:「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

文中「妙在筆畫之外」是說書之妙處,不在筆畫形狀,而在於一種筆墨之外的「意趣」。「發纖秾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在簡古與淡泊中追求纖秾與至味的思想,都在表達在書法中要追求一種筆墨之外的「意」,也就是人的情誌意趣、一種像外之意、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回味無窮的聯想。這也是蘇軾書法有別於前代書家的根本所在。

蘇軾書法已不在是簡單的筆墨形跡,而是寄托、寄寓了一種思想情感在其中,這也正是蘇書的魅力之所在。

蘇軾在【鹽官大悲閣記】透過「釀酒」的事例來說明,兩人按照同樣的配方釀酒,制成的酒卻有美惡精粗的區別。 這是由於其中一人,只按照基本法度釀酒,得到的只是事物的大概。而另一人,則在遵守法度的基礎之上,有所創新,所以能夠得到事物的妙出。

這裏所說之意,不是說不要法度,如果一味拋棄法度的「意造」也是會為人所唾棄。但是也不能死守法度, 而沒有靈活創造,也不能釀出美酒來。是要在靈活運用基本法度基礎上加入新的技巧,這樣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所需的好作品。

其中關鍵所在就在於如何套用法度,以意運法的意思,要法為意所用,這樣既能保證合乎法度, 又有新意包含其中。這也是所有藝術創作的不二法門。唯有這樣,作品才具有獨創性。

結語

蘇軾所要追求的是筆墨的之外的意趣,他在詩中說,「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書法也是這樣,有形就有弊端,這可以透過筆墨之外的意趣來彌補。就好比蘇書「豐肥扁闊」的行跡之外,別有韻度,形有盡而意無窮。蘇軾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充分證明了「以意運法」可行性,這也使蘇軾成為傲立書壇,雄視百代的大師。

參考文獻:

[1] 【評書帖】

[2] 【黃庭堅集】

[3] 【書黃子思詩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