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生產隊晚上,讓人臉紅的夜生活,沒有手機的農民,都幹了些什麽?

2024-04-25文化

前言: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民公社存在了二十幾個年頭,而生產隊作為公社三級所有行為的基礎也同樣存在於當時人們的生活當中。

那時候人們一起勞動,共同生活,大部份的村莊裏幾十、幾百戶農戶,一起耕種田地,他們從春種,到夏管,又到秋收,最後冬藏,年復一年地度過著歡樂愉快的時光。

那時候他們雖然每天都要經歷風吹雨打、烈日暴曬,也經歷過天災,吃不飽飯,但回憶起來也都是難忘的記憶。

那時候辛苦了整整一天的人們,晚上都會有花樣百出的娛樂活動,他們雖然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但同樣妙趣橫生,有些活動提起來讓人忍不住臉紅!

在生產隊的日子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經濟水平已經得到了飛速發展,生產隊這個概念已經不再被使用,但是它曾是中國農村社會主義化道路上一段重要的歷程。

生產隊的出現是為了打破封建生產關系,加速農業集體化行程,實作農業現代化,使農民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文化知識。

生產隊的建立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實行小規模的經濟集體化,讓大家有機會分享生產所得,增強了集體意識和組織紀律性。

而且,在那個時代,生產隊也成為了農村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它作為橋梁在村民和政府之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濟嚴重不穩,國家百廢待興,人們生活還處在比較艱苦的階段,農民們都是按人口和工分分糧食。

在那個有生產隊的年代,大多數人只要到了年齡,無論男女都會去生產隊裏幹活,根本沒有現在的嬌生慣養一說,孩子們早早地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為的就是多掙些工分。

因為那時候是按工分來分發糧食的,年底的時候工分多的人家,自然得到的糧食也就越多。

不過那個時候,沒有現在各種先進的農耕器材,一切活計都需要靠人力去完成,一年裏幾乎都在地裏忙碌,每天回到家都是一身土。

但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因為大家都想著多幹一些,收成就能更好一些。

白天的時候,那些在生產隊幹活的人們,一般天不亮就要起床,但是他們並不覺得苦,反而覺得這是又一天新的開始,就是現在,家裏的老人也都有早起的習慣,長輩總是會說「早起精神一天,晚起懶散一天」,這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留下來的好習慣。

不過,那時的生產隊不像我們上班時要求的這樣嚴格,並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最主要是因為那時候的鐘表比較少,人們居住的也比較分散,所以也就是按照個人習慣,一般都是日出而起。

可是人們卻不是日落而息,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的夜生活反而更為豐富。

唱記工分

因為生產隊都是根據工分來分發糧食的,所以就像我們現在發的薪金一樣,每個人都擔心年底工分會算不準,就人手一個小冊子用來記賬。

當時一張小小的五分票,都有嚴格的要求,必須要加蓋大隊隊長和生產隊兩枚印章才有效,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假票。

不同生產隊工分票的樣式雖然各有不同,但資訊內容都大同小異,上邊都需要標註此票所屬的生產隊,然後就是加蓋印章。

不過有一點需要註意的是,關於工分也是有嚴格規劃和分配的,比如那些生產勞動強度大,危險性較高的工作所拿的工分就會高一些。

於是白天的工作做完後,晚上大家就會聚在一起「唱記工分」,這件事情一般是由生產隊幹部組織的,幹部們會集體開一個大會,除了工分之外,還會講一些新政策,最後由生產隊長給鄉親們分配第二天的工作。

因為只有生產隊裏會有很亮的汽燈,所以那時候就算是幹部昨晚安排,人們也不會急著回家。

一部份人會留下來嘮家常,勤勞的婦女們,會帶著拿著針線來,借助燈光縫補衣裳,納鞋底;老爺們則叼著旱煙,談論最近的收成,還會互相分享最近發現的好煙絲;孩子們則在父母的身邊追逐打鬧,實在是愜意!

掃盲班

稍微年長一些的人們,比較在意家裏的情況,又好熱鬧,所以最喜歡聚在一起嘮嗑。

而年輕人,則會選擇一些更加有營養的活動。

那時候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並不是很理想,但人們的思想卻是相當活躍的,而且無論男女老少都特別有上進心,年紀大一些的生怕自己幹的活比別人少,青年們則希望用閑暇的時間多多增長知識。

所以眾多的有誌青年和一部份好學的老人,就會聚在一起讀書、識字、看報。

一些有知識的人,會積極地組織大會向大家傳授新的知識,或者給生產隊成員們傳遞先進的思想和積極向上、共同奮鬥的精神。

那時候,只要認字的人都讀過一本書,就是【毛主席語錄】,人們對於毛主席的敬仰溢於言表。

因為那時候大部份家庭都是使用煤油燈,掃盲班裏會有大家自願集資買來的煤油或者是洋蠟,大家聚在一起還能節省一些煤油的錢,還可以互相探討讀書見解,所以大家都願意一起讀書。

所以,當時掃盲班不單單只是用來學習文字,更多的是學習先進知識,提高思想境界,開闊視野,意義非凡。

集體看大戲

除了學習和休閑,還有一件當時非常快樂的娛樂活動,別說是孩子了,連大人們都很興奮。

這就是生產隊中最經典的看大戲活動。

看戲分為兩種,一種是觀看戲曲表演,另一種就是看電影。

那時候的戲曲表演不像現在多數在劇院裏,而是由劇團安排在各地進行巡演,而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戲曲風格,老百姓們都喜聞樂見。

尤其是到每年的廟會,到了晚上,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興致勃勃地出來觀賞,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即使要走上好幾裏路也要去看看。

比較年輕的或是孩子們,就會比較喜歡電影節目。

生產隊的時候雖然沒有像現代一樣的電影觀看器材,但他們很有創意和想象力,就是由放映員用菲林來為村民播放電影。

把一部電影分成多個部份,每次播放一部份,輪流給每個生產隊伍展示,確保每個隊伍都能享受到電影的樂趣。

一般來說,他們會帶著自己的放映機、螢幕等器材前往各個生產隊伍,按照預定的時間表進行播放。當天晚上,村民們會搬著小凳子,早早地圍坐在熒幕前等待影片放映。

新婚之夜

要說生產隊裏最讓人臉紅的事,莫過於在小夫妻新婚之夜聽房了。

在那時候這並不是什麽讓人以外的事情,大家也並不是過分在意,只是當成一個玩笑罷了。

據說,當時的人們光聽還不夠,年輕人偷聽完新婚夫妻的房事和悄悄話,還喜歡偷偷戳破窗戶紙去看。

第二天這對夫妻就會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引得新媳婦臉紅,便追著要打人,但也不會真的動手,就像鬧洞房一樣大家一笑了之。

這在當時也是一件比較普遍的娛樂活動,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

所以當時生產隊的活計雖然比較累,但是所有人都元氣滿滿,苦中作樂,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