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好比吃東西 | 語聞·閱歷

2024-03-27文化

參加過某企業的一次讀書會。外請的組織者來自一家以讀書贏利的機構。活動參與者交流的所讀書目,清一色和工作有關,和經濟效益掛鉤,無非是如何讓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讓領導更滿意,或者讓所在的部門多賺錢。我問組織者,這些書的內容似乎太單調了些,為什麽不同時建議大家讀點「閑書」,讀點輕松有趣的書?組織者告訴我,時間就是金錢,那些和工作無關的書,讀了也沒什麽用,創造不了經濟價值,所以沒必要浪費時間。

我一時無語。似這般讀書唯讀功利書,只重實用書,只看業務書的人,在身邊並不少見。他們的行為,與我理解的「閱讀」,在內涵上多少有些差異。我甚至認為,這不叫讀書,這只是謀生的一種方式而已。如此讀書,也許,很容易讓人感到乏味,感到疲累,而且顯得有幾分俗氣。

我這樣說,並非認為讀書是什麽高大上的事,要脫離普通人的生活。相反,我認為,讀書其實和吃東西一樣,只是一種日常,它不是哪個群體的專利,而是全民的權利。文明社會,誰都不應該與讀書絕緣。

如果一個人只吃飯,把填飽肚子當作終極目標,那麽,他就根本談不上什麽享受口腹之「娛」,其行為只是在解決能量不足的問題而已。人生在世,在吃的方面,顯然不能僅僅滿足於吃飯,如果這樣,生活與其他動物也就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了。要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更美好,在吃的方面,除了吃飯,當然還要多吃些其他食物,包括零食、水果什麽的。只求填飽肚子而不計較其他,那是什麽年代的事了?

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唯讀實用型、工具型的書,那是遠遠不夠的。唯讀這種書,書籍的營養吸收就非常有限。就像只吃飯不吃菜更不吃零食水果的人一樣,容易營養不良,形成這樣那樣的缺陷。人的食物應該多樣化,作為精神營養的來源,讀書也應該多樣化。除了業務書,還有其他種種,都是不可缺少的。

怎麽才能讓自己「吃」下更多的東西、讀下更多的書?首先要有意識多親近書本,博覽群書。很多時候,一個人喜歡吃某種食品,是因為吃過了,口感好,才喜歡上,然後會時不時產生想吃的念頭。讀書也是這樣。你如果從來不接觸書籍,根本不知道它的妙處,當然就對它沒有感覺。但親近之後,便能慢慢體會到其中滋味,便可能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想讀。

接觸多了,就能找到閱讀的樂趣,培養讀書的興趣。一旦形成習慣,也許三日不讀書,渾身提不起勁。我曾經有這樣的經歷。年輕時,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少有讀書,久而久之發現讀書的欲望越來越低。直到某一天,去一位文化界朋友家裏玩,看到人家一屋子的藏書,猛然間喚醒了閱讀意識,當即借了幾本喜歡的書回去看。結果,還書時,又忍不住挑了幾本帶回去。幾個來回之後,便恢復了以往的閱讀狀態。寫東西也是這樣,長時間不寫的話,就不會想去動筆。但如果一直寫著,就不願意停下,停下反而不習慣。

讓自己真正喜歡讀書(用一個網絡表情包來說叫「願我沈湎於學習不能自拔」),不要使閱讀功利化。別老想著這本書可以用來解決哪個問題,那本書可以幫自己實作哪個目標。這種閱讀,並非發自內心的喜歡,只是想著利用書籍而已。哪天你不需要用它了,或者退休了無須奮鬥了,你就不會再接觸書籍。還真看過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將家裏的藏書當作廢品賣了。不要在閱讀時過於「挑食」。很多人只看某一類別的書,也是失之偏頗的。閱讀面盡量廣一些,才能更多地吸收各種營養,讓文化滋養自己的心靈,讓思想走向成熟,讓精神世界保持健康。不要急於求成。讀書需要過程,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人,都是經歷了長期修煉的。如果你想一夜之間成為行家高人,無異於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也許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我們吃了一輩子的東西,是哪一碗飯或哪一種食物讓自己長大的?根本說不清楚。一個人的健康與成長,來自多種食物的不同營養。吃下的這些東西,幾乎可以說都有不同的作用。讀書也是如此。潛移默化之中,「有用」「無用」的閱讀,都在悄然影響著你,讓你增長了知識,提升了素質,拓展了人生。所以,不必計較哪一本書有效果,哪一本書可能沒效果,哪一本書讀了也記不住,哪一本書可能看不懂。讀與不讀,結果迥異。只要認真讀過,總會有所收獲。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透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話用在讀書上也是相通的。唯讀與職業有關的書,太狹隘了;唯讀與利益有關的書,太現實了。閱讀應該相伴終生。各類書籍就如五谷雜糧、水果蔬菜、湯湯水水,只要胃口允許,都不妨適當接納。

編輯:徐征 作者:李偉明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