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千年文明大變局】這本書,拿在手裏,就像看到作者許倬雲年齡後的感慨一樣,沈甸甸的,帶著歷史的厚重。
許倬雲1930年出生,這樣年齡的人,都經歷過戰爭。
戰爭,讓家園毀壞,讓幼小的嬰兒失去了父母的庇護,身處其中的人,無論年齡、身份,都恐慌而無助。
因為經歷過,便會害怕,害怕戰爭重演。
【三千年文明大變局】總序部份,許倬雲先生就說:「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國家彼此間的許多緊張形勢。今天的世界打起仗來不像過去,真要彼此扔核彈,大家一鍋熬。所以,我對這方面十分擔心。」
可是擔心又能怎麽辦?
上陣殺敵這樣的雄心他或許還有,但身體和年齡已經不允許。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化解這重重的沖突,是要緊的事情。至少我們要知己知彼,既了解中華文明自身的立場,也要理解他者的立場是從何時、何地、如何生根發芽長出來的。我想這種了解,對我們做出若幹決策以及反映會有所幫助。」
為了他所說的幫助,即使已經92歲高齡,許倬雲先生仍筆耕不輟,寫就了【三千年文明大變局】,這本剖析中國和歐洲兩個文化系統數千年發展及其途徑的書。
借助這本書,我們了解到中國文明不是論個體,是論系統。
幾套系統性的關鍵要素,又互相套疊、互相呼應。
個體與系統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這種系統又發展出了中國獨有的一套觀念。
希臘、羅馬的文明,是以個人為主體。
羅馬是從希臘化身而來。
希臘是一個城邦,由幾個族,合在一起,共同建立一個防衛單位,他們的系統對外是敵對、掠奪、競爭, 對任何其他力量都不容讓。
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什麽?
世界從來都不是和平的世界。
掠奪、侵占,從古代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中古時代,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和盛唐的中華帝國就發生過一次怛羅斯戰役,安西都護高仙芝戰敗。
不是高仙芝無能,是他遭到了盟友的背刺。
那次失敗,是伊斯蘭教的世界初試啼聲,那次失敗,讓中國的疆域被打破,波斯帝國滅亡。
戰爭殘酷。
但有時比戰爭還殘酷的是人。
02
既然是說文化系統發展的書,就不得不提到人類最初的起源,提到新石器時代。
為了生存,古人類學會了采集和漁獵,隨著發展,學會了種植小米和稻米,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很快各地都發展出了發達的新石器文化。
包括:
中原一帶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那裏的人種植小米,會制造有精美彩繪的陶器。
最北方遼河地區出現了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玉器,在今天的玉石市場仍被當作精品看待。
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它的特色是高溫燒制的黑陶和文字。
浙江寧波、紹興地區,出現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特色是出現了「玉琮王」,以及祭祀上天的祭壇。
湖南、湖北的古代人類則發展了種植稻米的農耕文化,其最盛的時期,是石家河文化,據考證,石家河文化的城市遺址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
這些大規模的新石器文化,共存於亞洲大陸的中國,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都超過了漁獵取食的階段進入了農耕社會,村落部份相當密集。
如果它們能夠繼續發展,中國文明也許會比現在更加興盛。
但是不知道為什麽,距今四千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兩千多年,中國沿海的三大文化和華中地區的石家河文化都忽然衰敗了。
村落縮小、人口減少、文化水平降低。
也許是古人類覺察到了衰敗,他們開始有意將文化轉移。
比如,良渚文化向北推,大汶口文化向南推。
但頹勢不因轉移而改變。
這是怎麽了,文化不應該隨著人類的閱歷、能力越來越有所發展,怎麽會衰退呢?
03
有歷史學家說,這四大文化衰退的原因是氣候,可據科學家考證,那個時代的氣候並沒有出現劇烈的變化,即使比之從前略冷,那在同樣的氣候條件下,其他地區為何沒有變化?
有一個詞叫天災人禍。
我們以排除法估量,天災沒有出現,那就有可能這幾種文化遇到了人禍。
這四個文化,都出現了精美的用品,或陶、或玉。
這四個文化都伴隨有復雜的社會結構,從發掘出來的墓葬可以看出,四大文化的社會機構已經有了上下之分。
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
想象一下,上層的統治階級如果以用品的多寡、精美程度,以及對禮儀設施,比如祭祀用的祭壇的高度來炫耀自己的權力,會怎麽樣?
民不聊生。
就像我們發現的祭祀用那些高高的土山、精美的玉器、難以燒制的黑陶、彩陶,要的多,要的精,損耗了制作者的精力和體力,
也就是上層結構的統治者無底線的索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引發了社會崩潰。
所幸,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在衰退。
比如不起眼的中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就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它的人口依舊眾多,生產力依舊穩步發展。
為建立後世中國以中原為發展中心的傳統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古代文化逐漸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時代,發展出國家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