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五帝本紀贊】中「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該如何訓釋?

2024-07-08文化

前些日,我完成了【古文觀止】卷四戰國策選文的重讀。此後這些天,我一邊錄影片課,一邊往下重讀卷五史記選文。

今天開始讀【古文觀止】卷五第一篇【五帝本紀贊】。

這篇文章比較短,但有些細節卻不能放過。

原文: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問題如下:

一、「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的標點

嶽麓版、中華版、上古版及新華註音版皆作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檢索中華書局【史記】三家註, 其在「五帝德」和「帝系姓」下面都加了書名線(波浪線) ,表示這是書名或篇名,在「宰予」下面加了姓名線(底線)。

台灣三民版作「 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檢索可知,書名號有雙書名號和單書名號。我們這邊,如果有需要,一般只在雙書名號內才加單書名號。比如,陸忠發有一本書,書名就叫 【王力<古代漢語>註釋疑難考證】

安徽文藝出版社【古文觀止】作「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到底是三大社正確,還是【史記】和安徽文藝版正確呢?

進一步檢索可知,「五帝德」和「帝系姓」作為篇章,都出現在【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中。

「宰予問」則為「五帝德」和「帝系姓」篇中的文字 ,即,作為孔子弟子的宰予,向老師請教有關五帝的德行問題。

最開始是「宰予問於孔子曰」,其後則為 「宰予曰」(問)、「孔子曰」(答)

因此,我認為史記和安徽文藝版的標點是正確的。

二、「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的訓釋

解決了標點之後,就是訓釋問題。

問題出在「孔子所傳宰予問」這幾個字。

1、所

首先,這裏為什麽會出現一個「所」字結構?

反復誦讀上下文,我們可以確定,這個句子的關鍵是確定是什麽句式。

實際上,這個句子的 主語是「儒者或」,謂語是「傳」,賓語是「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

我個人覺得之所以要前置賓語,主要是想強調賓語。

比如,「傑克馬所吃沙特王儲宴請之七星級酒店大餐,超級富豪或不就。」

這一句中最大的難題是這個「所」字。

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P351註:「所」+及物動詞組成「所」字結構,如果用在名詞前面,或者中間再插入助詞「之」字,則「所」字結構就充當定語了。

我們可以把這個「所」字結構譯作「所…的…」

2、前「傳」

至於第一個「傳」字,三大社要麽譯作「所傳」,要麽譯作「傳下來」,這種譯法,似乎是指「繼承」。

到底這裏的「傳」是指「繼承」呢?還是指「傳授」呢?

從宰予和孔子一問一答可知,這不是「流傳」,也不是「繼承」,而是「傳授」,即孔子給宰予答疑。

3、後「傳」

第二個「傳」,則應該是「流布」的意思,即「傳播」。理由是,儒者以為「其文不雅馴」,既然有關五帝的傳說既不正確也不規範,自然就不想傳播開來。

總結一下:

原文: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

試譯: 孔子所傳授的、宰予提問的【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們有的(並)不傳播。

有些句子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當句子夾雜了幾個不認識的字詞時,讀者打眼一看就心生畏懼,但其實,這樣的句子,只要翻一下字典就解決問題了。

那些都是平常字、結構也似乎並不難理解的句子,其實有可能暗藏玄機,只有認真體悟了,個人的讀書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泛泛而讀,猶如大水漫灌莊稼地。大水流過之後,除打濕了表層土,莊稼一點都沒有得到滋養,又如何長出飽滿的谷粒呢?

滴灌滋潤莊稼,慢讀涵養心智,其理一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