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西遊記】作者就是荊府紀善吳承恩毋容置疑

2024-04-05文化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世德堂百回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與秣陵陳元之【序】同時在金陵刋出,是為目前發現【西遊記】最早刻本,無作者姓名,僅有華陽洞天主人校字樣,也不知姓什名誰。既然最早刻本【西遊記】不敢標註作者姓名,華陽洞天主人校也是隱指打馬虎眼,那麽這篇【世本.西遊記.序】作者也會是采用隱身術化名掩人耳目,都是捉迷藏。

猶如古希臘斯芬克司所謂的「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之謎,難以猜準。究其原因是為大明興起文字獄害怕政治迫害,故意多挖幾個坑,目的是保護相關當事人不受牽連遭打擊,在當時不失為正確之舉。秣陵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明確表述了【西遊記】作者與藩王府有關,隱含在三個「或曰」之中。弄清了與藩王府有關系的【西遊記】作者,其何時在藩王府,在何地哪個藩王府,歷事服務的物件是哪些個藩王也就對上號了。

華陽洞天主人校字樣,只要弄清華陽在哪裏,華陽洞天又在那裏,明朝萬歷二十年前夕處在華陽洞天主人之位的大明藩王是誰也就知道了。能給【世本.西遊記】作序之人,必然與【世本.西遊記】作者有熟悉要好的基礎條件,不然如何作序。弄清楚各種相互間因果關系,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就大白於天下了。

其實,世本【西遊記】作者問題前輩們已經基本考究清楚了,特別是蔡鐵鷹教授、徐習軍教授、曹炳建教授、陳澉先生、劉懷玉先生等在魯迅、胡適、陳獨秀、郭沫若等大文豪確認吳承恩是【世本.西遊記】作者幾十年後,又在江蘇淮安發掘出吳承恩墓葬考古的基礎上,確認了湖北蘄州是大明王朝荊王國荊府紀善吳承恩創作【世本.西遊記】成書地,湖北薪州廣濟縣(今武穴市)匡山是吳承恩演化世本【西遊記】成書背景地,進一步認定了世本【西遊記】作者就是大明王朝山陽縣人(今淮安市淮安區)吳承恩無虞。

可是,至今仍有許多人存疑,堅持認為世本【西遊記】作者非吳承恩而是長春真人邱處機,並提出今後出版的【西遊記】應恢復明、清時代三百多年間不署名作者的建議。

【西遊記】文化研究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課題,是需要繼續深入挖掘的。故,針對世本【西遊記】作者問題,我將圍繞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隱藏的密碼,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地理、歷史、時空、人物相互間因果關系等多維度視角作一些延深探討。弄清楚了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三個「或曰」密碼之指向,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究意。

湖廣蘄州大明王朝荊王國荊府紀善山陽縣人吳承恩,是金陵世本【西遊記】誌怪神魔小說作者毋疑。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三個「或曰」是破繹世本【西遊記】作者的不二線索,該【序】中「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或曰:出今天潢何候王之國;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這三個「或曰」明確指向了世本【西遊記】作者與大明王朝荊王國的藩王府相關聯,萬歷十七年(1589年)刋刻板大明淮安府山陽縣人吳承恩別集【射陽先生存稿】之吳氏通家晩生吳國榮所作【跋】,記載了吳承恩任職荊王府,其【跋】曰:吳承恩「顧屢困場屋,為母屈就長興倅(縣丞),又不諧於長官(指長興縣令歸有光),是以有荊府紀善之補」。

大明王朝荊王府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之濱湖廣黃州府蘄春、廣濟二縣共之蘄州城。南宋末蒙古鐵騎破蘄春羅州城(今漕河縣城)後,元時遷至長江邊所建蘄州城,其地半屬廣濟(今武穴市),蘄州城南門殘頭尖以東(含今之朱家湖、宋嶺、韋莊、石牌崗一線)至韓塆十五裏地界屬廣濟(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劃屬蘄春縣),故明時在蘄州南門鳳凰山廣濟境以蘄州衛舊址所建荊王府現屬蘄春縣蘄州鎮(曾為薪州路、蘄州府、蘄州、蘄春縣、蘄州鎮行政機構駐所地)。

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和吳承恩忘年交晚生吳國榮【射陽先生存稿.跋】是研究【世本.西遊記】作者確鑿之原始文獻,加之1974年12月在淮安縣城南馬甸人民公社二堡大隊(現淮安市淮安區馬甸鄉二堡村)有一個農民誤將吳承恩墓葬挖掘出來,經考古發掘出土了吳承恩為其父吳菊翁所作的【先府賓墓誌銘】和吳承恩墓出土寫有「荊府紀善射陽吳公之柩」十字棺頭板,1980年時僅剩「荊府紀善」四字的半截棺頭板現存南京博物院是為物證。以上兩個文獻和考古發掘之物證,可以證實曾在蘄州荊王府任過紀善之職的吳承恩是【世本.西遊記】一書的最後寫定者。但是,陳元之序中三個「或曰」之密碼一般為推定,似乎還未完全破繹,故今天就此作些深入探究,以饗讀者。

一、關於陳元之【序】中「或曰:出今天潢何候王之國。」「出今天」好理解,當是指明萬歷十年(1592年)世德堂金陵板百回本【西遊記】刋刻發行之時大明王朝。「潢」是指古黃國地,有點費解。

四千多年以來,淮河上遊有一條支流叫潢河,地在今大別山西北面河南光山、新縣、潢川三縣境,是為潢河流域。潢河水流經古黃國都城(今潢川縣古隆鄉)附近註入淮河,陳元之【序】中以「潢」代指古黃國。今河南新縣民國間成立時其縣境本就一半地域原屬黃州府(黃岡市)黃安縣(今稱紅安縣)和麻城縣境(今稱麻城市)。

黃州府治所即今湖北黃岡市治所黃州區,是為古黃國地。古黃國地處江淮間, 早期稱黃夷,公元前2148年由贏姓黃氏建立諸候國,都城在今潢川縣西北六公裏潢河邊上古隆鄉。 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古黃國為楚所滅。楚宣王時,楚滅邾(地在今山東鄒縣),俘其民,徙其君於黃國境立之,故曰邾,是黃岡名邾之由,地在今黃岡市治黃州之西120裏邾城鎮(今武漢市新洲區治所),黃岡縣今名團風縣,前身為邾縣,1953年裂黃岡地區黃岡縣成立新洲縣,1983年劃屬武漢市。邾國本曹姓,其國滅,遺民去掉旁耳改為朱姓,是為邾姓(朱姓)淵源之一。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是黃國貴族後代,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封地仍在故黃國都城潢川縣,潢川縣城直到清代仍叫春申鎮。黃歇後改封於吳,上海曾是其封地,黃浦江得名也是為了紀念黃歇,故今上海仍叫滬又叫申,武漢至上海間長江航線稱漢申線。黃歇曾因避難遷居江夏縣城30裏的黃鶴鄉仁義村,其有13個兒子遷播各地,於是天下黃姓共崇江夏為郡號,故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

明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降蘄州府為蘄州,同時撤銷蘄春縣地入蘄州,政歸州直理。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黃州、蘄州合二為一全屬黃州府。蘄州並入黃州府,其時轄縣蘄水縣(今浠水縣)、羅田縣直屬黃州府,但蘄州遂成為為黃州府轄下降為副地級單位,仍轄有廣濟、黃梅及以蘄州代縣的蘄春三縣境。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以洞庭湖為界拆分為湖南和湖北兩省,蘄州無所領直屬黃州府不轄縣,原蘄州所轄廣濟、黃梅二縣徑隸黃州府。

古代黃國都城位於潢川縣古隆鄉,至今在大別山北麓除保有潢川地名外,在故黃國地大別山南麓鄂東是一片黃歷史文化符號。如黃岡市(前身黃州府、黃岡地區)、鄂黃市(今鄂州市)黃州區、黃岡市黃州區、團風縣(前身黃岡縣、黃州市)、紅安縣(前身黃安縣)、黃梅縣、從黃州府劃出之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三國時有黃城鎮(今黃陂區),後成為最早黃州治所、從黃岡地區劃屬武漢市的新洲區境域其區治所邾城是唐朝之前黃州治所、從黃岡地區劃出江南境域有鄂城縣(今鄂州市)及大冶縣(今大冶市)、陽新縣、並在古黃石磯組建有今黃石市,還有從黃安縣劃屬大悟縣(今屬孝感市境域)及從黃安縣、麻城縣劃屬河南新縣屬地。「何候王國」是指大明王朝朱元璋裔孫立在蘄州上隸黃州府的古黃國地之荊王國。明正統十年(1445年)五月,大明王朝明仁宗朱高熾第六子荊王國藩王荊憲王朱瞻堈自江西建昌府(今南昌市南城縣)遷到蘄州上隸黃州府,是古黃國都城在潢川古隆鄉的故黃國地,荊王國自此至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於崇禎 十六年(1643年)正月二十六日自廣濟縣城梅川於雪夜率200輕騎奔襲毀掠荊王府後,有近千人的荊王國被殺有姓名者達197人,建在蘄州南城蘄州衛舊址的荊王國,在故黃國地蘄州共存在198年之久而滅亡。

二、關於陳元之【序】中「或曰:出八公之徒」。大明王朝荊王國地處江淮之間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黃州府蘄州,是大漢王朝淮南王國地。陳元之【序】中「或曰:出八公之徒」,是借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招賓客八公集體著【淮南子】,指代故淮南王國地蘄州荊府紀善吳承恩為荊王國賓客「八公」著【西遊記】。今黃岡市境域為故淮南王國地,在許多個朝代行政區劃仍稱屬淮南路、淮南西路、淮西路轄境。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七月,漢高祖劉邦定鼎天下後,將項羽所封九江王英布九江王國地和衡山王吳芮衡山王國地合並立淮南王國,兌現原承諾英布背楚(楚霸王)自武穴(古九江)發水兵2萬致項羽四面楚歌在烏江(安徽全椒縣長江段)自吻失敗,封英布為淮南王。項羽封英布(六縣人,今屬英山縣)九江王都六,劉邦封英布淮南王仍都六(今武穴市)。楚滅六國設六縣,秦漢因之。秦設九江郡,轄六縣、壽春縣、安豐縣。蘄之廣濟,是秦漢之六(廣濟、黃梅之境在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即公元前164年裂六縣地始設尋陽縣,屬揚州廬江郡,此前至秦又至楚屬六縣境)。英布原在六縣境九江之中島嶼(今名武山寨,地在今武穴市境)打家劫舍犯法臉上被刺黥,故英布又稱黥布。司馬遷【史記】中三次提到黥布既不願稱九江王,也不願稱淮南王,而稱自已是在茫茫九派之地九江湖中島上以武發家,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率眾響應項籍、項羽反秦自稱為武王,這也是廣濟撤縣設市名武穴的由來(當時如稱廣濟市近音猶有廣濟寺廟味道不妥)。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因劉邦為鞏固統治地位殺有功之臣彭越並剁成肉沫分給大臣吃,見劉邦派人送來彭越肉沫恐懼,下一個將會輪到自已,遂在淮南王國都城六縣地(今武穴市)九江(秦以揚州西境有九江設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壽縣,九江在長江以北非江南)謀反獲罪,當逃到嶽父長沙王吳芮家鄉鄱陽湖番縣(今江西余幹縣)被小舅子吳臣誘捕殺害,英布淮南王國除。劉邦將淮南王國境縮小,以長江為界,改封少子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原楚國最後都城,今安徽壽縣)。

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陰謀叛亂被拘,調徙嚴道邛郵,漢文帝命到嚴道吃飯,途中坐囚車無人敢給他飯吃被餓死,劉長淮南王國除,改屬漢廷直轄。漢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改封陽城王劉喜為淮南王。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國境分置三郡:衡山郡、廬江郡、淮南郡,又分別為衡山國、廬江國、淮南國。是年,又改封劉邦幼子劉長嫡長子劉安為淮南王。是年,裂秦、漢之六縣地設尋陽縣(今武穴市大部及黃梅縣等地域),屬廬江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所立蘄春縣(含今武穴市西境)屬衡山郡。淮南王國境縮小至淮南郡,後來劉安謀反,案發自殺,淮南王國除,改為九江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劉徹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縣名首字,以衡山(今霍山縣主峰)別為六安國,是為六安之名由此而來。是年,劉徹經尋陽(今武穴市)至潛縣(今安徽潛山)登頂天柱山,封天柱山為南嶽衡山(非今之湖南南嶽衡山)。秦之衡山郡和漢之衡山國,治所皆在今武漢市新洲區治邾城鎮。是年,漢武帝劉徹分衡山郡及荊州南郡共14縣置江夏郡,今武穴市西境及蘄春縣以西至黃州巴河以東為漢荊州江夏郡蘄春縣,今武穴市東南部及黃梅縣等長江以北地為漢揚州廬江郡尋陽縣,武穴市田家鎮馬口村積布磯為荊揚二州分界處。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廢六安國,以其所領五縣劃屬廬江郡,郡治舒(今安徽舒城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省並天下為十道,撤銷淮南都督府,以揚州改設淮南道,今湖北境安州(孝感市)、黃州、蘄州屬之。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五代十國結束全國統一,分淮南道為東、西兩路,至道元年(995年)時又合並為淮南路,治所皆在揚州,蘄州上隸淮南西路和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淮南路又分為東西兩路,淮南西路治所在壽州(今安徽鳳陽),蘄州上隸淮南西路,蘄州設有蘄春郡,屬縣有蘄春、蘄水(今浠水)、廣濟(今武穴)、黃梅、羅田、英山等縣。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改蘄州為蘄州路,設蘄州路總管府。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黃州設黃、蘄州宣慰司,治黃州路,轄黃州路、蘄州路、光山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黃、蘄州宣慰司,黃州路、蘄州路直屬湖廣行中書省。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黃州路、蘄州路改屬淮南西道宣慰司。元大德三年(1299年),罷淮南西道宣慰司,蘄州路、黃州路又改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遷,是年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蘄州府為蘄州,撤銷蘄春縣入蘄州,政歸州直理,即以州理縣事,蘄州仍轄有蘄水(浠水)、羅田、廣濟(武穴)、黃梅縣,隸屬湖廣行省。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蘄水縣、羅田縣、蘄州劃屬黃州府,自此黃州、蘄州合二為一,蘄州(含蘄春縣)仍轄廣濟和黃梅兩縣及以州理縣事之蘄春縣地。黃州府仍治黃岡,轄有黃岡、麻城、黃陂、蘄水(浠水)、羅田、廣濟(武穴)、黃梅和蘄州(含蘄春),上隸由湖廣行省改屬河南江北行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州府由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還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時,朱元璋裔孫朱瞻堈荊王國地處江淮間黃州府蘄州,是西漢故淮南王國地。陳元之【序】中「或曰:八公之徒」,是將漢景帝時期淮南王劉安所招共著【淮南子】的八個才華橫溢的賓客蘇非、李尚、左吳、田由(亦稱陳由,田自陳出)、雷被、毛被、伍被(伍子胥裔孫)、晉昌等人,代指故淮南王國地黃州府蘄州時任荊王國國主荊恭王朱翊鉅所招荊府紀善吳承恩為荊府賓客「八公」著【西遊記】。淮南王劉安好道,在「八公」陪同下,煉長生不老神丹妙藥,不想在煉丹時有鹽鹵(石膏)不慎落入正在煉制的黃豆中,遂得晶瑩透滑嫩白之物,豆腐從此誕生,號稱「八公豆腐」,淮南王劉安遂成為中國豆腐發明家。蘄州荊王府紀善吳承恩與蘄州醫藥學家李時珍是同時代人,二人同為荊王府服務,李時珍將淮南王劉安制作「八公豆腐」的方法,還編入了其歷二十七年編著的【本草綱目】中。在劉安400余年後的晉朝人幹寶,他寫了一部【搜神記】,其中一段故事記載劉安:淮南王劉安好道術,設廚宰以候賓客,盛禮設樂,以享「八公」的故事。繼幹寶之後的葛洪(218一一314年)寫了一本【神仙傳】,其中有【淮南王傳奇】一文,言漢景帝時劉安招賢納士及「八公」了不得,有「公使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八公與劉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跡,至今人馬(跡)猶存」之言。這便是「八公」之說產生之源。

三、關於陳元之序中「或曰:出王自制」。吳承恩任官荊府紀善期間,當在明隆慶二年(1568年)秋冬後至四年(1570年)秋七月。從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前兩句「或曰」,就可推知【世本.西遊記】作者是古黃國地大明朝蘄州荊王國所招荊府紀善吳承恩喻為「八公之徒」編著的。其第一句話與第三句話本就是畫蛇添足,但起的作用猶如諸葛亮布疑陣保護了【世本.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及其防備牽連的人。在明朝文字獄防言甚於防川的政治高壓背景下,若將誌怪神話小說【世本.西遊記】當作影射明朝廷的政治小說被追究,就會使許多人及家庭遭受牽連打擊,故設一些「早晨是四只腳,中午是兩只腳,晚上是三只腳」的斯芬克司之謎使人很難猜透猜準,這也是陳元之在【序】中挖坑的緣故,卻不失為狡免兔三窟的明智之舉。話說回來,哪麽當時荊王府是否真有適合創作【世本.西遊記】「出王自制」的候王作者呢?答案是否定的。

【西遊記】是自晚唐及宋以來演化於明朝再創作的誌怪神話小說,最後成書的時間約在萬歷三年(1575年)前後,荊王國國主荊恭王朱翊鉅是隆慶四年(1570年)二月逝世的,時年僅37歲。朱翊鉅有三個兒子猶如【西遊記】中朱紫國的三個小王子,其在世時要求三個小王子和荊王國所有郡王和子孫都要以樊山王朱載埁為榜樣。可是,荊王國荊恭王嫡長子即荊世子朱常泠因犯罪不改,己於隆慶三年(1569年)被皇帝朱載垕削去世子爵位,並遷至武昌安置由楚王管教。荊恭王次王子朱常氵言即荊敬王襲爵,在其父朱翊鉅去世後受敕命管理荊王府事,當時年齡也不大,且在萬歷四年(1576年)秋七月去世並無子嗣繼位。吳承恩任職荊王府紀善時,荊恭王三王子即生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後來的荊康王朱常泴當時還只是小頑童,故荊府紀善吳承恩服務荊王國時任荊恭王朱翊鉅及三個王子朱常泠(荊世子)、朱常氵言(荊敬王)、朱常泴(荊康王),均不存在有創作寫定【世本.西遊記】的時空等條件。

可以肯定的是,荊王國候王國主無人能作【世本.西遊記】,那麽荊王國下一層郡王級別是否有人能夠創作【世本.西遊記】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其時荊王府還有兩個郡王與吳承恩年齡相仿,與吳承恩也有交集。荊恭王朱翊鉅的叔祖父富順王(郡王)朱厚焜生於1498年,卒於1576年,他通六藝,善詩畫,所畫葵花引得蜜蜂繞花轉圈,著有【東蘄集】,但此間已是70多歲高齡故不能成立。荊王國還有一個支系樊山王(郡王)朱載埁,其「以文行稱」,就是以文章和德行著稱於世,得到荊恭王朱翊鉅的表彰,被樹為荊王國子孫學習的楷模。朱載埁,字竹平,號昇甫,自號大隱山人,是樊山恭裕王朱厚峻的庶長子,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七月襲封樊山王,著有【大隱山人集】等,當時文壇領袖後七子首腦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的江蘇太倉人王世貞(1526--1590年),以及後七子重要成員、文壇後期領袖曾任河南參政的湖廣興國州(今陽新縣浮屠鎮)人吳國倫(1524--1593年)等文人,都與樊山王朱載埁交遊密切。康熙蘄州誌收錄了王世貞和吳國倫給樊山王朱載埁的書信和詩詞。當時文壇有東走太倉王世貞,西走興國吳國倫之說。王世貞評價曰:樊山王「未擁有南面之尊……而修三不朽之業如大王者也」,意即朱載埁未當荊王國候王,只是一個小王即郡王,故評論其寫文章立言為三不朽之一如荊王府候王。吳國倫稱贊樊山王好學不倦,甘之如飴者,求之古人,亦不多見。吳國倫居住在廣濟縣長江對岸興國州(今陽於59歲時過江到蘄州荊王國屬地廣濟縣(今武穴市)陽城山仙人洞探洞,並作【遊陽城洞記】。

朱載埁長子朱翊钅氏(1557…1626年)是第五代樊山王,字孟嘗,又字巨鼎,號震嶽,又自號隱真子,萬歷十三年(1585年)封長子,直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才正式襲封樊山王,小時聰慧過人,讀書一目十行,長大後學識淵博。他不喜歡榮華富貴,卻羨慕淮南八公那些人一樣的日子,不惜降低身份與名士們交往,其所著的【廣晏堂集】24卷,在日本有樊山刻本,說明朱翊钅氏任郡王期間,荊王府有刻書能力。

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或曰出王自制」,經研析,前述荊王國候王已確證不成立,荊王國下面郡王級別的第五代樊山王朱翊钅氏亦不成立,唯有與嘉靖後七子王世貞、吳國倫有交集的荊王國下面郡王第四代樊山王朱載埁在時空上其年齡或文化水準或可存疑待考。

有人提出世本【西遊記】作者是荊王國樊山王朱載埁,但其推論目前尚無其它相關資訊佐證,其可能性是參與了世本【西遊記】真正作者吳承恩演化創作【西遊記】成書背景地蘄州廣濟縣匡山等地探討人文、歷史、地理、神話、故事,故神魔誌怪神話小說世本【西遊記】作者,按照陳元之【世本.西遊記.序】中三個或曰內容進行破解,從歷史和地理及時空進行研析,在現有條件下,揭開世本【西遊記】作者迷面,其迷底必然是大明王朝荊王國荊府紀善吳承恩無虞。陳元之序中第一個或曰即指古黃國地黃州府蘄州大明朱元璋裔孫荊王國。

第二個或曰即指大漢故淮南王國地蘄州明朝荊王府配聘荊府紀善吳承恩著【西遊記】,代指淮南八公著【淮南子】。

第三個或曰,是因荊王國地處華陽水系源頭蘄州廣濟縣,標明在世本【西遊記】封面用官板之名且公開以華陽洞天主人(候王)校對重新刋刻,實為暗中保護世本【西遊記】真正作者和家人免遭文字獄迫害。

2024年元月於湖北武穴

湖北武穴市信訪局退休幹部 胡雄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