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四季花香筇竹寺

2024-01-31文化

作者/海韻

文稿推薦/孫鳳章

圖片/來自原文

筇竹寺,位於雲南昆明西郊玉案山上,是中國佛教禪宗傳入雲南的第一寺。這裏群峰秀拔,林壑幽深,竹滴翠旗,山泉琤琮,雲露晴嵐常繞山巔,古剎殿字掩映密林,是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唐貞觀年間,鄯闡(昆明)高光、高智兄弟一行到西山狩獵,忽見一頭犀牛躍出,他們騎馬緊緊追逐,追到玉案山北壑,犀牛忽然不見了。四處尋找,只見山上雲霧繚繞,有群僧人,鶴貌童顏,形象怪異。怎麽深山林中會有僧人呢?他們忙爬上山去看,到了那裏,僧人又無蹤影,只見幾個僧人的筇竹杖插在林下,動手去拔,誰都拔不起來。第二天,高光、高智他們覺得奇怪,又到玉案山去看,插在林下的筇竹枚已「枝葉森然」!高氏兄弟非常驚異,覺悟到是山靈顯示,這裏是靈山福地,於是便在此建寺居僧,寺名筇竹。

筇竹寺林木茂密,嵐翠四合。山門內兩株孔雀杉(柳杉),相傳植於明洪武年間,已有六百多年的樹齡,樹幹蒼勁挺拔,枝葉亭亭如蓋。羅漢堂前的二株優曇(雲南山玉蘭),也是幾百年的古樹,枝葉繁茂,夏季花開似朵朵白蓮,遍山飄香,濃郁薰人。

大雄寶殿內的蒙漢文聖旨碑(又名白話碑),是元仁宗龍兒年(1316)所立。內容是敕封「鴨池城子(昆明)玉案山筇竹寺住持玄堅長老為頭和尚」,賜存大藏經一部,「宣玄堅教修本寺裏藏經殿並寺院房合」,免該寺諸稅,軍民官員要保護寺院,保護廟產,「寺院的田園、地權、人口、頭疋、鋪面與浴堂,石揀甚麽的,是誰休奪要者,休倚氣力者……」這些元塔、元碑,不論作為文物欣賞,還是研究當時的歷史、地理、語言及雲南佛教發展狀況,都是有價值的。

筇竹寺院墻上書有「筇竹禪寺」四個大字,最值得稱道的是泥塑五百羅漢。羅漢塑在「天王殿」兩側的「梵音閣」、「天台來閣」和大雄寶殿兩壁。梵音閣、天台來閣各塑二百一十六尊,大雄殿塑六十八尊。在兩個閣內和大雄殿兩壁分上、中、下三層,塑著高約一米,形象各異,神態逼真,樸實生動,栩栩如生的羅漢。這組泥塑群像,是四川雕塑藝術大師黎廣修(字德生),帶著他的五個徒弟從清光緒九年至光緒十六年(1883至1890),嘔心瀝血了七年,精心塑造的。

黎廣修塑造羅漢時,決心使五百羅漢形象各異。為了捉人物形象,積累素材,雇人在筇竹寺山麓黑林開了個小茶館,感到形象難以塑造時,就到茶館喝茶,註意觀茶客的身份和音容笑貌,及時勾畫,捏成小樣。在他所塑的羅漢群像中,各階層的人物都有。赤足羅漢面前擺著挑籮,籮裏裝著石榴和佛手,右邊一個羅漢彎腰揀出一個石榴觀看,就象在菜市上農民賣水果一樣。一個羅漢右手拄著筇竹杖,佝僂著腰,左手比劃著在說話,另一個羅漢彎腰附耳聽著,儼然是兩個老人在談心。

邁著方步,盛氣淩人的羅漢,像個紳士;伸拳動腿,怒目圓睜的,似血氣方剛的青年在打架;低首沈思,道貌岸然的,像個官員;手捧經書,切磋玩味的,卻是個書生;瘦骨嶙峋,伸手乞討的,顯然是個乞丐;提禪杖牽象的,身材魁梧。目光炯炯,似遠道而來的馬邦;赤腳閑坐,托腮挖耳的老者,又癢又舒服的神態逼真……大雄寶殿裏的六十八尊羅漢,采取佇列群塑的組合方式,羅漢們有的騰雲駕霧,有的長足涉海,有的踏鰲馭獸……好似一起趕到大雄殿來聆聽釋迦佛講經。五百羅漢的彩畫,繼承中國傳統泥塑重彩著色法,色彩艷麗,對比鮮明,協調大方。在整個三層泥塑中,中間一層塑得特別好,據說是黎廣修親手創作的。上下兩層是他指導徒弟塑的。

這組泥塑創作,擺脫了佛教傳統塑千人一面的模式,以豐富的現實社會的人物形象為模特。采取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羅漢喜怒哀樂的神情,不同的性格,都被刻畫很惟妙惟肖。這種來自民間,來自現實生活的創作,百余年來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全國同類泥塑中,藝術成就首屈一指,是中國泥塑佛像中的珍品,所以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由黑林鋪登山,滑「三碗水」石板崎嶇山路,過涸澗殘橋,穿松林幽徑,緩步攀登,經「望城坡」抵達筇竹寺。沿途欣賞當年古道,玉案山色,聆聽澗谷風聲,松林濤聲,鳥瞰滇池風光,春城秀姿。撫今思古,會更深切地體會到「梵宇雲埋竹老」。

深藏在群山之間的筇竹寺,依山傍水,是紅塵中的一方凈土。寺內的佛像莊重肅靜,似乎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青石小路,彎彎曲曲,兩旁綠樹成蔭,百花爭艷,仿佛這些古老的樹兒也在聆聽寺廟的鐘聲,領悟深刻的佛理,為這座古老的寺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沐浴在陽光下,漫步在靜謐的古剎中,建築風格典雅莊重,讓人心生敬意,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限制。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仿佛將千年的滄桑歲月映照在眼前。鐘聲悠揚,回蕩在山谷之間,令人心曠神怡。蒼翠的山林、清澈的溪流、古老的寺廟,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心靈得到了凈化和昇華。

作者簡介 : 海韻,現已退休,曾在國企報社從事編輯記者工作三十多年,在市級以上的報紙、雜誌、電視台和電台發表各種體裁作品四千多篇(首)。

釋出編輯/正能量李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