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正月十六上城頭

2024-02-26文化

關於「走百病」的節物,南京文獻中略有提及。【金陵瑣誌九種·炳燭裏談】卷中(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載:

正月十六日,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執以上城,謂之「走百病」。

「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就是在帶刺的小樹枝上插上玉米花,有的還染成紅色,以模擬梅花綻放,作為探梅迎春的象征。

此外,【金陵歲時記·走百病】載:

正月十六日登城,謂之「踏太平」,亦雲「走百病」。石城、三山、聚寶、通濟四門之上,鑼鼓爆竹之聲相續,道旁有煮豆作紅色,焙蜀黍成花,綴棘刺上,以肖梅枝,或吹飴作榴實,柿子綴之,遊人必售一枝而歸。

此說增加煮豆和糖吹兩種登城節物。

另,近人夏仁虎亦有類似的記錄,其【歲華憶語·走百病】雲:

十六日,居人相率由東南城之老虎頭石觀音山,以登南城,曰走百病,謂能免疫,與登高之意同。城上馬道,亦市玩物,以棘枝上按紅豆及炒米花,遊人購之而歸。

從這段記述可知,「煮豆」亦稱作「紅豆」,登南城的出發地是在老虎頭石觀音山,上城頭的功能追求為「免疫」,購玩物的地點在「城上馬道」。其實,購買小吃、節物的不僅在城上馬道,也在城下城門附近及市民們習慣的登城處,所買之物以兒童們的玩物為主。

「上城頭」的習俗從何而來?

江南地區有女子「走三橋」的舊俗:元宵節之夜,三五成群的婦女於田野漫遊,歷三橋而止,以祈福新的一年無病無災、早生貴子。明代詩人陸伸在【走三橋詞】中生動描述了當時的景象:

「細娘吩咐後庭雞,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汙春泥。」

從「走三橋」變成「上城頭」

南京人把城頭

看作是橋梁的象征

由於城門內外有護城河,它與河道又緊挨著,故城門洞就有如橋孔;又由於城門可供人出入,而城頭上亦可走人和跑馬,因此,城頭就儼然是一座放大的立交橋!

南京的「聚寶門」(今中華門)等城頭處有城門三四道,登上一走,就等於走過了三座橋,能滿足人們「走三橋」的願望。所以南京的這一風俗叫「上城頭」,而不是「上城墻」,就是因為只有城頭才似橋。

城磚之間,人來人往

金陵古城,歷久彌新

來源|南京釋出、書中摘錄、 南京出版社、博物南京 圖片來源|「孤行喵_」、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