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張即之書法:為南宋後期楷書實踐活動帶來新氣象,對後世影響深遠

2024-06-13文化

文/楊中濤

張即之書法墨跡

重要書家

張即之(1186-1263年),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chū]寮,原籍歷陽(今安徽和縣),出生地為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張即之是中唐著名詩人張籍八世孫,他的叔父是著名愛國詞人張孝祥(1132-1170年)。從書法成就上看,張即之也是對後世最有實際影響力的南宋書家之一。

對於南宋重要書家,曾有「南宋四家」的說法,而具體的四個人,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陸遊、範成大、朱熹和張孝祥。另一種說法則是陸遊、範成大、朱熹和張即之。也就是說,「南宋四家「的兩種說法,是在張孝祥、張即之叔侄間取舍一人。

張即之書法墨跡

這兩種說法也都有各自的道理。第一種說法包括了張孝祥,原因張孝祥的書法天資很高,且與陸遊、範成大、朱熹三人算是同齡人。只是張孝祥年僅38歲就英年早逝,他的書法天資沒能得以進一步發揮。而張即之出生時,其叔父張孝祥已經去世。張即之的年齡比陸、範、朱三人都要小很多,算是晚輩。

但張即之的書法,明顯受到張孝祥的直接影響,或者說他將其叔父沒有完成的書法實踐進行了發揮,並取得了極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上講,將張即之作為「南宋四家」的一員,也很有道理。

張即之書法墨跡

重振楷書

在南宋重要書家中,無論是陸遊、範成大、朱熹還是吳琚,他們的主要書法成就,多在行草領域。而生活在南宋後期的張即之,則在楷書領域重新取得了突破,使南宋的楷書實踐實作了新的進展。

從唐代晚期開始,雕版印刷術逐漸普及開來,楷書字型基本停止了演進。北宋四家,以及南宋的陸遊、範成大、朱熹等人,基本上都是在行書和草書領域更有建樹。那麽楷書這種字型是否還有新的發展空間?張即之用自己的楷書實踐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張即之書法墨跡

張即之楷書取法來源,最初受到其叔父張孝祥的影響:將褚遂良楷書與米芾行書加以重新組合,而形成了以褚體楷書為底,以米芾行書為面的新型楷書。

在此基礎上,張即之又取法自魏晉以來的諸多楷書名家,同時也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寫經體有益元素,納入自己的楷書實踐當中。張即之楷書在強調規整的同時,又有意展現了楷書的書寫性,而不會將筆畫處理得非常死板。

從這個角度上講,張即之楷書,其實是隋唐楷書與元明楷書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張即之的楷書處理手法,對於元初趙孟頫及以後書家的楷書實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張即之書法墨跡

墨跡資料

張即之流傳於世的墨跡資料很多,只是收集這些墨跡字帖,可能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他的墨跡資料,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楷書,二是行草類手劄。

張即之的楷書墨跡資料,主要有【李衎 [kàn]墓誌銘】、【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經】、【佛遺教經】、【度人經】等等。其他墨跡,還包括大字行楷書【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小字行楷書【汪氏報本庵記】以及行草書手劄多種。

張即之書法墨跡

在張即之的楷書墨跡中,寫經作品數量較多,且內容都比較長。他的這些寫經墨跡的一個特點是:字形相對來說都比較大,已經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小楷,而是處於中楷與小楷之間的尺寸。他的這些楷書點畫生動,筆畫粗細對比非常突出。

張即之的楷書墨跡,可作為臨寫楷書的範本。事實上,自南宋以來專學張即之楷書的人也為數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楷書都是墨跡本,所以臨寫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張即之楷書對於後世的實際影響力其實非常深遠。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