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法名家有很多,如果把他們比作一條星河,其中王羲之父子、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人絕對是最亮的幾顆。但是,與「二王」、顏柳相比,趙孟頫飽受爭議,世人對他的譏諷謾罵至今不絕於耳。
與他同級別、同水平的書家,沒有任何一個人評價如此割裂,是什麽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呢?我們要先從他的出身說起。關於其生卒年、籍貫等資訊毋庸多言,網上一查便知,真正敏感之處是其出身,他是趙宋皇室後裔,正兒八經的趙匡胤子孫,且有族譜可查。
但他出生時大宋已然岌岌可危,北方蒙古軍隊南下,朝廷招架不住,最終於1279年徹底滅亡,這一年趙孟頫26歲,正值大好年華。他也想像錢選、鄭思肖等人那般隱居山林、絕意仕途,但最終在生母丘氏「聖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的勸告下,他還是決定出仕元朝。
這一決定也註定了他要遭受世人非議了,受儒家價值觀影響,「忠臣不事二主」,更何況還是皇族之後,因此他被譏諷為「二臣」,不少網友甚至罵他是「漢奸」。他的字也因此被譏諷為「奴書」,清代才子紀曉嵐就說「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故不諧於物論」。
而明末傅山也是站在這一立場上指出其書「俗而無骨」,並專門用「寧醜毋媚」來對抗他。我們要承認,南宋的滅亡與趙孟頫無關,他難以阻擋歷史的行程,他有著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點,南宋的漢人、明代的漢人,難道都要為本朝殉葬才稱得上「有氣節」嗎?
至於趙孟頫書法中所謂的「俗氣」「奴氣」,就要分開來看了,如果是以人品氣節為標準,那麽所謂的「俗」「奴」論其實站不住腳。但如果站在書法角度,也有一定道理。趙孟頫是將書法的美感與實用性結合的最完美的書家。
他一生臨摹古帖,尤其是復興魏晉、發揚「二王」,他的楷書深受王獻之、智永、鐘紹京、姜夔等人影響,而行書、草書則是以「二王」一派名家為師,不論是其早年學智永、趙構,中年學米芾還是晚年學陸柬之、李邕,始終不離「二王」根基。
但他對王羲之父子筆法進行了一定的精簡,諸如轉筆、衄挫等小技巧進行了簡化,書寫性更強,也更適合初學者,但也出現了拘謹之態,正如學界評價他「出古而不能出古」,趙孟頫的「俗」並不是尋常人理解的「俗氣」「低俗」,而是開創不足。
總的來說,趙孟頫一生多數時候背負心理負擔,缺乏魏晉唐宋名士文人的灑脫,這也是他的字不夠灑脫恣肆的主要原因。我們要客觀公正評價趙孟頫的書法,既不能過分貶低,也不要過分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