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非遺尋龍|處州板龍非遺傳承人吳良滿:我和板龍46年故事

2024-02-15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棠棣

麗水古名處州,位於浙江西南部、浙閩兩省的交界處,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處州板龍這門古老的藝術,便是這裏生根發芽傳承至今。處州板龍迄今已有600年以上歷史,流行於處州九縣(市、區),屬於自發性、自娛性的民間民俗活動,故稱「處州板龍」。2009年,「處州板龍」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處州板龍是一種大規模的傳統舞蹈非遺專案,多以村落、氏族、行幫為單位組織舞龍隊,一次完整表演需要近200人參與。板龍制作精巧,材料以竹、木、綿紙為主,融匯了紮、塑、編、糊、染、貼、繪、綁、釘等工藝,糅合書法、繪畫、剪紙、刻花等民間藝術,是一種集大成的民間藝術展演形式。在龍年新年之際,潮新聞采訪了處州板龍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武良滿,請他講講他和處州板龍的故事。

武滿良

朗讀程式:武良滿

舞板龍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可是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並沒有舞板龍的印象。記得祖輩的老人武老藍說過,兩百多年前麗水聯城武村一帶就有逢年過節舞板龍的習俗。不過聽說武村最早流行的是舞布龍,並不是板龍。 相比板龍,布龍的制作、舞蹈技術都比較簡單,容易操作,需要的人手也不多,組織活動比較容易。後來改為舞板龍的原因,據說是有一年村裏的布龍隊在現在的老竹鎮梁村舞布龍的時候,當地村民按照當時的習俗向布龍扔鞭炮祝賀,想不到發生了意外,布龍著火被毀。後來有村民就建議改舞板龍,因為舞板龍是不能向龍身扔鞭炮的。

聽村裏人說,1952年武村曾組織了一次舞板龍活動,那時候我還沒有出生。我和板龍結緣則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事情。記得我第一次參與村裏組織舞板龍是1976年,這也是村裏隔了二十多年後再次組織的舞龍慶祝活動。我的堂叔武村兒是武村板龍表演的台柱。帶龍珠是舞板龍的關鍵,舞板龍時候的陣型變化都是由龍珠指揮。龍珠由高80厘米、寬50厘米的圓燈和一根帶頂的山竹組成,一個人舞動,此人為板龍活動的引路人,也是舞龍表演最主要的角色。板龍由龍珠帶頭,龍頭緊跟龍珠,龍珠帶到哪,整條龍就盤到哪。那時候,武村舞龍的陣勢有十字陣、梅花陣、燒香陣、元寶陣、鴛鴦陣、五星陣、三角陣、繞龍頭、繞龍尾、生龍蛋等,表演時根據舞龍場地大小和形狀不同,由龍珠手計劃選擇陣型,舞龍中做到陣陣相連,一陣扣一陣。板龍舞動時,整條龍威武壯觀,表演生龍活虎。各種陣式都需要龍珠的指揮,龍珠的舞動水平是板龍舞蹈精彩與否的保證,看似容易,其實難度不小,有較高的技藝要求。

從我知道的那年村裏舞板龍開始,就經常跟隨堂叔去看板龍的制作和繪畫.漸漸地,我對舞板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堂叔問我有沒有興趣學習帶龍珠的技藝,我說很喜歡,他問我教我怎麽樣。就這樣,1978年我開始跟隨他學習帶龍珠的技術。

帶龍珠是一項很消耗體力的活動,圓燈和山竹看起來分量不重,但是要舞動起來也挺費勁,更何況舞龍活動的時間很長,一晚上少者五六個小時,多則十來個小時,需要很強的毅力。那時候我剛好二十多歲,體力不是問題,關鍵是能掌握比較全面的舞龍技術,這是舞板龍主要的難題。武村兒是一個很好的龍珠手,也是一位很好的師傅,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兩年之後,我基本掌握了帶龍珠的技藝。有一年村裏又開始舞板龍活動,堂叔年紀大了,就叫我試試,我當時也擔心自己帶不好,但是又很想嘗試一下,於是就硬著頭皮上去,想不到第一次演出效果就不錯。1982開始武村的板龍舞持續了十多年,那時候是武村板龍最興盛的時候。那一年,村裏曾經另有一位龍珠手帶過龍珠,結果技藝沒有學到家,舞動的板龍陣型變亂,龍頭進去出不來,弄得場面很尷尬。之後,村裏每逢舞板龍,基本都由我來帶龍珠。

參與舞板龍活動多年,我印象最深的有兩次。 一次是1997 年參加麗水市慶「香港回歸」大型民間歡慶文藝演出。當時組織了青林村、武村和老竹馬村三支舞龍隊在麗水市區納愛斯廣場歡慶,武村的板龍獲得冠軍,繞頭陣、繞尾陣、元寶陣等多種多樣的舞龍陣型獲得滿場喝彩。當時的武村板龍舞遍了麗水的大街小巷,其舞龍的圖片登上了【浙江日報】,為麗水山城增了光。

還有一次,也是建國以來處州板龍活動最熱鬧的一次。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麗水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第十一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暨2005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開展了「龍騰獅舞鬧蓮城」大型慶祝活動,3000多人用長達130多分鐘的表演,舞出了麗水人民歡迎世界各國和各地攝影人的誠摯和熱情,讓人大開眼界,麗水各地共有20多條板龍齊聚市區,在納愛斯廣場進行大型的舞龍舞獅活動,全長208節的雲和祥龍獲得「處州第一龍」的稱號,武村板龍得了銀獎。

舞板龍是一項辛苦的娛樂專案, 板龍的龍身由木板和紙張、竹篾等紮制而成,分量不輕,而且舞龍除了本地之外,大都要去外村,除了去很遠的村先用拖拉機運到一個地方然後再組裝起來之外,去大部份地方幾乎都是步行前往。 武村板龍的足跡遍布聯城周邊的鄉村及麗水城、碧湖鎮、青田臘口等地。 那時候甌江上沒有大橋,到水閣等地的話還得先坐渡船,再搬上岸組裝。有時候舞龍結束回家,天已經大亮,白天在家睡大覺,第二天晚上還得去其他的村莊。舞龍所需的費用都是由村民集資,1987年的時候,我曾經墊付了5000元錢購買了木頭、毛竹、紙、蠟燭等等,還要雇用不少人手幫助加工、紮制、繪畫和裱糊。舞龍常常要到一些村莊或者部份村民家中祝賀討彩,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除了成本,余下的錢給舞龍手發薪金,以前一般每天只有2元多,1987年的時候有7元多,大家都很高興。

舞龍是一項集體專案,組織一支舞龍隊,少者一百多,多則幾百人,而且都需要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龍頭需要七八人一起擡著才能舞動, 龍身一般一節一人,舞動的時候則還要其他人在邊上協助,龍尾需要三人。舞龍時的鼓樂隊多則七八人,少則三四人。1987年的舞龍隊,龍身有125節,為武村歷次舞龍之最。

由於我積極參與舞板龍的活動,2009年被文化部門確定為麗水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同年還被評為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幾年下來,我也獲得其他不少的榮譽,2000年獲蓮都區「走進新世紀」民間文藝大會組織獎和表演一等獎;2003年參加麗水市民間文藝踩街表演活動榮獲金獎;1998年、2000年、2005年等多次在麗水電視台播出由我帶隊的武村板龍隊表演的節目盛況。

近幾年,由於舞板龍需要的人手多,影響面廣,部份領匯出於安全責任考 慮不願意批準,舞龍活動主要局限在邊遠的農村,麗水城區自2005年那次龍獅大賽之後就再也沒有舞龍活動了;由於大量村民外出務工,在家的時間短暫,加上舞龍活動非常辛苦,大多數年輕人不樂意參與,武村的春節舞板龍習俗也漸行漸遠。作為舞龍技術的傳承人,我內心還是割舍不下,平時有機會的時候經常指導自己的兩個兒子和部份村民參與舞板龍、帶龍珠等。特別是自己家,我規定每年吃年夜飯時,父子三人都要在飯桌上復習帶龍珠的技藝,以桌為場,以筷為龍,合心演示舞龍情景,一心想讓武村板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這幾年我年紀大了,體力不如以前,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麗水板龍的精髓,很多地方邀請我做老師,專門向大家講解和培訓關於板龍舞龍要點。我希望把處州板龍的文化底蘊和精髓帶給大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