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筆小神。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12個最容易理解錯誤的詞語,一起來看一下吧!
@Vol.1
「勞燕」最慣是分飛
「勞燕」代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和「辛勞」沒有半點關系。「勞」和「燕」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分飛」是「勞燕」最常見的姿態,而不是「紛飛」。
@Vol.2
「七月流火」非天熱
「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七月指的是農歷,「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沈。祖先早在幾千年前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會落向夜空的西邊,是天氣將逐漸轉涼的征兆。
@Vol.3
「衣冠禽獸」曾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
@Vol.4
「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作用之一是作為一種下葬工具。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種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這種特殊的葬禮規格,起初適用範圍有嚴格限制,後來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即在墳前立起石頭。
@Vol.5
「人浮於食」本好事
「人浮於事」原為「人浮於食」。古代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所以稱之為「食」「浮」指超過。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可稱得上廉潔。古時候的「君子」寧肯讓自己能力超過俸祿,也不願俸祿超過自己的職位。
@Vol.6
自謙才能用「忝列」
「忝列門墻」為謙語,意思是有愧於排列在其中。只能用於自己,不可用於別人。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使用「忝列」是在說對方不稱職,有辱於所任。
@Vol.7
「不刊之論」不能改
「不刊之論」的「刊」字,並不是現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刪削」或「修改」。重要的文字才能稱為「不刊之論」,指不能被刪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於帝王詔令、典章規條之類,後來套用漸廣,但也僅能指真理或偉論,其規格甚高、褒義強烈。
@Vol.8
「不足為訓」非準則
在「不足為訓」這個詞語中,「訓」不是作「教訓」解釋,而是「典範、法則」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斷定「不足為訓」的意思為「不能當作典範或法則」。
@Vol.9
「負」「孚」兩字意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不負眾望」與「不孚眾望」這兩個成語經常被人們混用,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負」和「孚」,「負」原意為違背,背棄,後引申為辜負。「孚」的意思是使信服,「不負眾望」意思是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而「不孚眾望」意思是不能使群眾信服。
@Vol.10
「凱旋」不應接「而歸」
「凱」意思是勝利,「旋」意思是歸來,而「凱旋」就是勝利歸來。既然「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那麽在前面加上「勝利」,或者在後面加個「歸來」都是畫蛇添足。
@Vol.11
「濫觴」到底是何意
結合文獻,概括「濫觴」有如下義項: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指小水;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波及,影響。泛濫;過分。由此可見「濫筋」含義之多,不應只局限在一個意思裏使用。
@Vol.12
「犯而不校」是寬容
首先明確「校」不是學校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計較」,「犯」是「觸犯」的意思。「犯而不校」是說受到別人的觸犯或者無禮,不去計較很多,是一種寬容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