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上半年最有意思的展覽,被我找到了

2024-04-19文化

「我們往往忘記覆蓋我們星球更大部份的是海洋。在考慮地球和我們自身的生存時,我們常常陷入大陸中心的思維模式。海洋哲學挑戰大陸邏各斯中心主義,從更廣闊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知識、文化和哲學的方式。這是一種流動性、環通度和不斷變化的世界觀,強調生命和存在的互聯互依性。」

作者 | 張文曦
編輯 | 譚山山
題圖|【海上鋼琴師】

「海洋,看似無窮無盡,讓人心生敬畏,驚嘆造化奇妙,同時也喚起我們的無限想象……地球表面的70%都是海洋,然而人類對深海世界的認識卻是眾門之末。」

這段話來自BBC紀錄片【藍色星球】。迄今,80%以上的海洋仍未被人類探索過,因此常常有這樣一個說法:人類對火星和月球表面的認識,甚至遠勝於對海洋深處的了解。

呂克·貝松電影【碧海藍天】男主角雅各最後選擇沈入深海,他相信,在海的深處有一個更好的世界。有不少人對雅各的這一舉動感到費解。在他們看來,海洋更像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而非片中永恒般的存在——因為他們是帶著陸地思維來看待海洋的。

「我們往往忘記覆蓋我們星球更大部份的是海洋。在考慮地球和我們自身的生存時,我們常常陷入大陸中心的思維模式。海洋哲學挑戰大陸邏各斯中心主義,從更廣闊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知識、文化和哲學的方式。這是一種流動性、環通度和不斷變化的世界觀,強調生命和存在的互聯互依性。」

在青島西海美術館新展「向海回歸:人類世海洋的哲思」的策展前言中,策展人祝羽捷如此寫道。

策展人祝羽捷在西海美術館「流動的邊界:海洋、島嶼、共生」對談活動上發言。(圖/©西海美術館)

時至今日,伴隨著海洋溫度升高、洋流變化、極地冰層融化、海洋生物棲息地喪失以及海洋文化流離失所等一系列環境與文化問題的浮現,我們已經不能僅僅把海洋當作陸地的背景板。人類與海洋的關系,早已在各方面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這片占據地球70%面積的藍色區域,亟待被我們發現、發掘。

「向海回歸:人類世海洋的哲思」展覽現場。(圖/©西海美術館)

01
海洋,持續帶來靈感的風暴

海風雕刻了沿海地區的生活習慣,也塑造了其特有的、區別於內陸地區的海洋文化。

在巴西,海神節是重要節日之一,當地人每年都要向海神伊曼雅祈福。伊曼雅就是大海的化身,被認為是水以及與水有關的一切生命的母親。在菲律賓,每年的4月是當地的捕魚節。當地漁民會在4月第一個星期五的月亮升起之前舉行儀式,將裝滿食物的竹筏推進海裏,等待竹筏隨著海浪再次返回島上。而魚汛來臨後捕撈的第一網魚,要分給島上每一位居民享用。

而在國內,從南至北,東部沿海地區也受到這片蔚藍的浸染。早在南宋之前,媽祖的傳說就在福建民間廣為流傳。相傳,善良的媽祖精通醫術和水性,時常救助海中落難的人。直至今日,許多漁民還會在出海前到媽祖廟進香參拜,祈求平安歸來。

傍海而生的北方城市青島。(圖/Unsplash)

在北方,濱海居民同樣熱愛大海。比如,在臨海的青島,浴場文化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夏天到海水浴場「洗海澡」消夏,是青島人民的習慣。而每年紛至沓來的遊客,也會把青島的各大海水浴場列入必打卡的景點。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祭海節,在青島市即墨區田橫島舉辦,距今已有500年歷史。

海洋為許多作家、詩人、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靈感。文學中的海洋從許久以前就存在,並持續地帶來靈感的風暴。

(圖/【藍色星球】第二季)

早在【荷馬史詩】的【奧德賽】中,人們就能發現海洋的韻律。古希臘地區海岸線蜿蜒曲折,港灣眾多,因此,海洋所帶來的海神祭祀、出海等生活體驗,便成了【荷馬史詩】中的重要素材。希臘神話裏的海神波塞冬、海洋女神忒提斯與女妖塞壬等形象,都與海洋息息相關。

海洋也為作家和藝術家提供了遠離文明的精神家園。廣闊的海面,隔開了月亮與六便士。

對畫畫產生濃厚興趣的高更,辭去城市裏高薪的證券工作,一頭紮進了一個名叫Hiva Oa的海島。他說:「每當渴望美的事物,我們就得趕緊出去,與自然接觸,來喚醒我們心中蘊藏的直覺和情感。」而高更的人生經歷,為毛姆後來創作【月亮與六便士】提供了初始靈感。

(圖/【健聽女孩】)

大海意味著孕育生命和文明的起源,代表了人類想征服的自然和出逃的遠方,無邊際的海岸線也代表著上岸的遙遙無期。

「當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想要逃跑的時候,他們總是去離島喘一口氣。」離島,意味著逃離人心的孤島。作家庫索歷時三年,走訪日本數個小島,探訪那些拋棄城市、奔向離島的人的經歷。他們職業與心思各異,海洋卻一視同仁、毫不偏袒地收留了那些秩序之外的人與情感。

(圖/【海邊的曼徹斯特】)

到了【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裏】等作品裏,海洋便化身為需要被克服、攻堅的物件,那些來自海浪和島嶼的困境,橫亙在人們與理想世界之間。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高更於1897年在海島上創作的一幅畫作的名稱,訴說著我們的疑問。一百多年過去了,21世紀的人類,依舊試圖在海洋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高更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圖/wiki)

02
海洋藝術,
向可能性敞開懷抱

2024年4月3日,「向海回歸:人類世海洋的哲思」展覽在西海美術館開幕。西海美術館和策展人祝羽捷邀請全球二十余位當代藝術家,匯集海洋學、人類學、哲學、詩學、社會學及女性主義等多學科理論視角,探索海洋與人海關系。

海洋時常被藝術家視為創作的母題和靈感。在歐洲,甚至有一種專門描繪海洋與船舶的繪畫派別。但無論是歐洲的浪漫主義還是日本藝術家描繪的具有東方特色的海浪,大多以凝在紙張上的筆觸為主。

21世紀的海洋藝術,也和海洋本身一樣,對許多秩序外的可能性敞開了懷抱。

喬瓦尼·歐祖拉作品【黃色的墻】。(圖/©西海美術館)

倪有魚的「逍遙遊」系列,透過裁剪他在世界各地收集的風景照片,提取其中相似且連貫之處,繼而拼貼為新舊交織的景觀。大海和陸地享有不同的時間線,而舊照片拼貼的形式,像蒙太奇手法一般,打破了傳統的歷史敘事。

在「流動的邊界:海洋、島嶼、共生」對談中,倪有魚談到了他與青島的緣分。在這一系列拼貼作品中,也有20世紀70年代青島棧橋的照片,拼貼的虛構與此刻的現實在流動中相逢。

倪有魚「逍遙遊」系列。(圖/©西海美術館)

參展作品中,不乏批判性的目光。在批判之中,人類得以正視自身對這顆藍色星球的行徑,思考該如何與海洋共生。

「島嶼並不是完全浪漫的,而是可能四處存在危機;海洋也是捉摸不定的,無論是環境還是生物。」麻劍鋒2019年來到婆羅洲(印度尼西亞人稱之為加利曼丹島)。直到確切地踏入那片藍色世界後,他才發現海洋和他想象中並不一樣:鮮有人跡的原生小島周圍卻漂浮著海洋中的塑膠垃圾,表面平靜的海面之下,有可能暗藏危險。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認為,藝術是人類對世界的知覺的一種表達。藝術作品的意義並不是呈現在畫布之外,而是在畫布之上。藝術家把身體交給海洋,再將感知帶給藝術。高飽和度的寫生繪畫,提示著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巨大影響。黃渤的【濁浪】,便利用真實的海洋垃圾進行藝術創作,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玻璃瓶、塑膠袋、原油等人造垃圾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

黃渤【濁浪】(前)、【人造像素】(後)。(圖/©西海美術館)

蒲英瑋則從資本角度觀看海洋,他的作品【蔚藍】蘊藏著對世界格局的隱喻。

在三聯幅的畫面中,蒲英瑋用他所創造的標誌性「帝國字型」字型,書寫龍(Dragon)、獅(Lion)、鯨(whale)這三種象征權力與威望的生物,結合「China Capital」(中國資本)、象征中非貿易的「華」字元號、世界地圖和海浪、海洋生物等紋樣,向觀眾指出:在這場藍色變奏之中,海洋不僅是自然的,還受到資本的攪動和影響。

蒲英瑋三聯畫【蔚藍】。(圖/©西海美術館)

作為全球化資本流動的場所,海洋的資本性也在其他類別的作品中得以體現。

獲得2023年Steam遊戲平台「輕松愜意獎」的遊戲【潛水員戴夫】,在有趣的探險經營玩法下,透過特定情節反映資本對海洋的影響。在遊戲中,表面上反對漁民捕撈的環保組織「深藍」,背地裏卻是一家捕殺海豚、持續損害海洋環境的大型漁業公司。

海洋也意味著一種淡淡的鄉愁。伴隨著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達,如今,即使面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境況,我們也不會因為窄窄的船票,而阻隔親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但是,海洋本身代表著人類生命的起點,依舊是鄉愁的源頭。

(圖/【海洋之歌】)

愛爾蘭動畫電影【海洋之歌】改編自蘇格蘭、愛爾蘭等地區流傳的神話故事。相傳,如果人類偷拿了海豹女的皮,她們便會成為人類的妻子和母親。但與此同時,她們仍會眷戀大海。當她們拿回海豹皮,或者被孩子發現真相,便會義無反顧地返回大海。

【海洋之歌】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告別與鄉愁的故事。故事裏,母親為全家人帶來的傷痛難以被抹去:她離開陸地的家庭,回到了海洋,也就是她原本的家。

而生於廣州的覃小詩,曾在美國曼哈頓、古巴和中國香港這些「島嶼」上居住或駐留,最後也回到了家鄉。那些散落在珠江出海口的華南海盜傳說,被她悉數拾起,拼貼出了一份新的「藏寶圖」。在自然間狩獵而得的物件,她也作為「寶物」,藏匿在自然之中。「我應該做一個交換,從山裏拿了一件東西,就應該放回去一件東西。」覃小詩說。

西海美術館外景。(圖/©西海美術館)校對:遇見;營運:小野;排版:甘妙

根植於青島這座海洋城市,西海美術館自誕生之時就有了海洋與人文的氣息。在一些巧妙的角度下,觀眾會發現,西海美術館所毗鄰的大海正巧嵌入了某個場館的窗戶,或者倒映在某幅畫作之上。海洋,不再作為背景板的客體,而是作為一種主體存在。

「向海回歸:人類世海洋的哲思」透過豐富的藝術呈現,將海洋這個「被遺忘的空間」引入人們視線之中,也呼應了「向海回歸」的母題。正如祝羽捷所說,在此次展覽中,海洋並非是種修辭,而是真的參照了海洋相關的內容。

人們在海洋中尋找著逃逸的勇氣,也尋覓著生命的追問。對於海洋的思考,也註定要像海浪一般,不斷綿延。

[1].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過什麽樣的海洋節日?海洋世界雜誌
[2].唐曉恬.論【荷馬史詩】與海洋文明的關系
[3].西海美術館.TAG新展∣「向海回歸:人類世海洋的哲思」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