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8月7日立秋,老人說4人不一般,要「躲秋」,是哪4人?啥說法

2024-07-31文化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節氣風俗歷久彌新。其中四立之一的立秋正在向我們走來,受夠了夏季三伏炎熱的我們即將迎來涼爽的秋天。作為一個有著重要標誌意義的節氣,時至今日,依舊備受關註。

炎熱的氣溫隨著立秋的到來逐漸下降,古人觀察到這時天體運動的反應,並據此認為天體運動不僅能夠改變人們的氣溫的感受,還會影響我們看不見的磁場和運氣,為了能夠順應天時以避免發生不好的事情,他們便據此發明了一個「躲秋」的習俗。這樣習俗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一、「躲秋」是咋回事?

「躲秋」作為民俗概念自然不難理解,顧名思義就是在立秋的時候不外出。今年立秋的具體時間是在公歷8月7日的早上8點09分13秒,按古代十二時辰來看也就是辰時。

「躲秋」於古人而言,是一種敬畏自然的傳統表現,在科學知識沒有普及的古代,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在他們眼裏,這樣特殊的時刻,只要遵循祖輩傳下來的老傳統就可以趨利避害平安如意。這些習俗影響著古人的生活並因此得以流傳下來,在天災不斷的古代,這些習俗的產生卻也在情理之中。如今看來顯然讓人忍俊不禁,但其對節氣文化的傳承卻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如今已經很少看到「躲秋」習俗的存在,大抵只在傳統文化的相關書籍中有著只言片語。作為一段歷史時期的產物,其生動地體現了當時人們面對自然氣候轉變時的人文風貌,對於研究古代人文歷史而言,這些傳統習俗無疑是最佳的研究材料之一。

二、「躲秋」的都是哪些人?

作為古人應對氣候變遷的習俗,其中的講究自然妙趣橫生,「躲秋」也不例外。這還要從我們家喻戶曉「太歲」說起。「太歲」是人們茶余飯後關於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談資。傳說它們是天上的神仙,共有60位元,根據幹支歷來輪流值守人間。今年甲辰年,據說是甲辰太歲李誠大將軍值守。因為他們是傳說中的神仙,所以要恭敬不能犯忌諱,這就是所謂的「犯太歲」。今年是龍年,按古人說法除了生肖龍還有狗、兔、牛,也就是共四種生肖「犯太歲」。

三、立秋習俗

除了以上「躲秋」的習俗外,古人還有必不可少的食俗。夏季炎熱影響人們的胃口,俗謂之「苦夏」。隨著氣溫的下降,人們的食欲也逐漸恢復,人們在大快朵頤肉類的同時還需要兼顧瓜果蔬菜,避免出現秋燥的情形。

食秋桃

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浙江杭州一帶。人們會在立秋當天挑選秋桃食用,吃完的桃核不能丟,要保存起來。除夕的時候,找個火爐,把它悄悄的丟進去,待其燒盡後就萬事大吉了。古人認為這樣一來,當年就可以不受瘟疫侵擾。

貼秋膘

由於夏季三伏酷暑難耐,人們的食欲會有明顯的下降。古人會在立秋當天測量體重,然後與立夏時對比,輕了就是苦夏。便要在秋天補回來,尤其是肉類,俗謂之「以肉貼膘」。尤其是北京與河北一代,人們會在這天吃燉肉,也有白切、紅燜、燉雞燉鴨。

啃秋

啃秋聽起讓人忍俊不禁,畢竟「啃」起來多少有些放得開。其實,啃秋指的是啃西瓜,城裏通常都是在立秋當天買西瓜回家,一家人圍坐著放開了啃。而農人則不局限於西瓜,白生生的山芋和金黃黃的玉米也啃秋時的常客。古人借此來表達豐收的喜悅。

不難看出,秋季進補幾乎是大江南北的通俗習慣。不過也不能毫無節制,還是要註意均衡。時令蔬菜瓜果必不可少,肉類也要註意避免上火。合理的進補才能相得益彰,為寒冷的冬季作準備。#圖文新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