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淺談宋代農耕文化對瓷質酒器的影響

2024-03-08文化

引言

中國自古就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宋遼金元時期,戰亂頻繁,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矛盾沖突,也造就了兩種文明的進一步交融, 進入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開始不自覺地「中文化」。這種「中文化」往往是由上而下的,北方遊牧民族的統治者崇尚漢文化,不僅是為了適應中原統治,更是需要學習漢文化來補充發展自身遊牧文化的不足。

隨著統治者文化思想的轉變,每一個少數民族統治者,如契丹、女真、蒙古族都認識到學習「漢法」、 利用中原文人儒士有效地管理中原。而漢民族也吸取了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邁、質樸尚實的民族特性,這股「幽並之氣」也深深地影響了北方瓷質酒器的發展。

一、和諧中庸的儒家禮制

【荀子】記載:「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

宋代瓷質酒器的出現,蘊含在內的是農耕文化體系下,和諧中庸的儒家禮制思想及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觀念 ,表現在外的是農耕文化下科技的進步。

農耕文化中所體現的儒家思想,作為中國統治階級幾千年來的正統思想,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周禮制度、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皆是千年傳承,特別是在吃穿住行方面,即用餐標準、服飾裝扮、建築樣式、出行方式,這些無不體現出禮制觀念的法則。

和諧中庸的禮制思想,在古代是緊密相連的一個整體,儒家文化以「禮」為基本準,巧妙自然的將制度規範劃分層次, 遵循禮儀也就是「預設」了等級制度,這正是統治者所需要的。山西寺觀壁畫中酒器的使用,很好地詮釋了儒家的等級禮制,這為研究當時酒器功能的法制化、禮儀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宋代瓷質酒器受儒家和諧中庸的禮制思想,其內在藝術性極高,造型方面:宋代瓷質酒器簡約明快,含蓄內斂, 強調器物的美觀實用性,符合儒家「中庸之道」中「和」的內涵,即遵循「既不偏枯,又不毀燥」的原則。

器物的形狀大多是根據自然形態模擬而來,體現「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裝飾方面: 宋代瓷質酒器的裝飾風格以細膩的線條和紋飾為主,不以誇張的色彩來吸引人的眼球,而是以精巧的花紋裝飾,雖然看起來裝飾一致,但仍存在細節跟繪制手法上的差別,體現出「君子和而不同」的大局觀念。

二、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觀念

【莊子齊物論】記載:「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之一,強調天地自然、人類社會的整體性、和諧與統一。 最早是由道家先祖莊子所提,在宋代的瓷器制作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宋代道風盛行,老莊美學在宋代得到進一步闡揚。講求治內、治心,引導個體探求內心世界,由此將人的審美情感過濾和提純到極致。 此時的陶瓷藝術不再追求物象的宏大,不追求情感的外,在藝術造境上更側重對心靈情境的精妙觀照,對情感的入微辨察,以及對宇宙人生細膩的品味及對歷史的領悟。

宋瓷還追求釉色之美,去繁就簡,鄙薄過分雕琢,樸素自然之美成為美的典範,完美地將自然美、心靈美、藝術美融為一體, 不僅其審美境界卓越千古,更有超然物象之外的深邃精神表達。

酒器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精神層面,備受儒家所推崇,在其社會內容中已做詮釋,處處體現儒家禮制等級的內涵;在物質層面, 酒器作為道教的法器和禮器,蘊藏著古老的道教文化。作為本土發展而起的道教,在發展中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融匯成一股本土勢力強盛的宗教力量。

道教酒器是主要是用來在道教儀式中,供奉以拜禮神道。在其元代永樂宮【道觀齋供圖】中,描繪的就是道童準備供奉儀式前的場景。 酒器是由瓷質材料制成的,儀式通常由精美小巧的球形瓶和引流壺搭配使用,既具有觀賞性,又符合儀式的莊重。

它們的表面有著精美的彩繪,上面有著許多神仙故事和宗教圖案。其中許多圖案都是古老的道教文化的象征, 比如龍和鶴、八仙過海、老子出關、三星高照、福祿壽、呂洞賓醉酒等,這些彩繪圖案表達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宗教內容,其中有著許多信仰、宗教哲學以及傳統文化的元素。

宋代瓷器的造型具有一種優美、和諧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宋代陶瓷匠師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他們認為,瓷器不僅是一種實用工藝品,更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創作。他們追求的是整體性、和諧統一的美感,從而塑造出了一系列造型優美、勻稱協調的瓷器。

宋代瓷器的裝飾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在裝飾上,他們盡可能地將天地之美、自然之美融入到瓷器,不做過多的幹預, 如特殊的釉色裝飾:開片、窯變、金絲鐵線等,是天然之美的體現;還有內容多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為主,如花卉、動物、人物等,不浮誇,以淡雅精致的表現形式,體現儒家文人士子追求與自然天人合一的高雅情操。

三、農耕文化的外在影響

宋代是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也被稱為「瓷的時代」,其對瓷器的珍愛也遠超以往。農耕文化長期繁榮發展, 為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創造了穩定的增長空間,這些高超的制瓷工藝背後源於宋代科技水平的革新和提高。

科技的革新促使宋瓷燒制工藝不斷提高。許多瓷窯不僅為較粗糙的胚體施加化妝土,還能利用它做出種種美妙的裝飾, 宋代發明的刻、雕、剔、鏤空等工藝,大大提高了瓷器的外在審美。特別是北方地區定窯系的輝煌成就,從早期定窯燒制工藝的正燒(即仰燒)、中期的覆燒、晚期的疊燒,一次次技法革新,使宋代制瓷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技法的多變讓後世學者都很難分辨,其中掛燒這一方法,多被看作采用覆燒法制成,如仔細觀察器皿流釉的「淚痕」狀態, 不難看出是自上口向下方流淌的,這與掛燒口邊外緣一圈無釉影響有關,同時印證了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所載「定器有芒」的論述。

覆燒法的發明為瓷器批次化燒制提供了可能,不僅提高了單個窯爐燒制時的空間利用率,還有效降低了瓷器燒制的殘損率 ,提高了產量,這樣燒制的瓷器更加輕薄,不易變形,其缺陷也很明顯,口沿無釉成為一大特征,常被稱為「芒口」,因此多會被包以銅、銀使用。

宋代瓷器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需要分為選料、制模、繪畫、上釉、燒制等多個階段,不僅要求工匠的技藝精湛, 而且需要嚴格遵守制作流程和規定。這導致宋代瓷質酒器品質非常穩定,大批次生產的瓷器品相良好,具有較高的標準化程度。

【宋史】記載:「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燃薪者。」

瓷器的燒制還需要溫度的加持。這與其所用的燃料有很大的關系,五代以前窯口仍用木柴作為主要燃料,至北宋年間, 各地發現多處煤礦,以長安和太原開采最甚,用煤冶鐵、制瓷也已經普及開來,煤已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

北宋政府就曾專門設立「官賣石炭」,增加國家稅收。北方作為優質煤炭開采的集中地,直接推動了北方制瓷業窯爐燃料的換代更新 ,特別是以燒造白瓷為特色的定窯,因其白瓷胎坯中含有很高的三氧化二鋁,需要更高的溫度,所以改進後的饅頭窯使用煤作為燃料,能促使窯內氣氛發生變化,增強窯爐保溫性。

另外,這與窯爐設計是分不開的,由於北宋中期需求量激增,為了適應當時生產需要,窯爐容積變得更大,內部結構更加合理, 設定窯床與煙道之間的隔墻,設定吸氣孔。煙道分大小兩個煙道,氣氛控制更加合理高效,這種設計對於提高裝燒量和保證成品率起到重要作用。

宋代科技的飛速進步瓷質,標誌著中國酒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瓷質酒器是宋代酒器的代表,其選材、制作、 藝術性等方面都具有獨到的特點。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宋代瓷質酒器成為了成熟、精湛和華麗的藝術品,從而為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結語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農耕文化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農耕文化作為當時社會的核心文化,深刻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北宋是中國釀酒業發展的高峰時期,許多著名的酒類和釀酒技藝都在這個時期誕生,其所統治下的農耕文化對釀酒行業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荀子】

[2]【莊子齊物論】

[3]【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