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解【論語】6.13孔子說的「小人儒」指什麽?

2023-12-31文化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

【解讀】

子夏——蔔商,字子夏,衛國人,以文學著稱,孔門十哲之一。

女——通汝。

如何理解孔子說的這句話?有種解讀說,這是孔子告誡子夏,要道德高尚,學養深厚,誌存高遠,胸懷天下。

這種解讀不能說沒道理,但按這種解讀邏輯,「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應該是孔子對所有學生的期望,【論語】何以獨獨記錄他對子夏說這話呢?獨對子夏說,顯然應該獨對子夏有所指。

朱子參照謝氏的話解讀本章說:「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間而已。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學雖有余,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

這話的後半部份是有道理的,孔子一定是認為子夏在「遠」、「大」方面有欠缺,所以才有此提醒。但前半部份,是有問題的,歷史上的子夏從無貪利之心,【說苑·雜言】稱他為人「甚短於財」;他自己也說:「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爭奪私利就像得到了指甲而喪失了手掌(【荀子】)。這是一個對「利」不感興趣的人。

謝氏顯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擴大了「利」的定義,但「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害天理」這些也和子夏不沾邊。但凡聖賢,可以懷疑能力都不用懷疑人品。子夏如果有這些毛病,不要說身居孔門十哲之列,怕是早就被孔子逐出了師門。

尤其不要忘記子夏還說過這樣的話,「君子漸於饑寒,而誌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屍子】)君子饑寒交迫而思想不會變得邪惡;面對酷刑也毫不畏懼;每逢大事都不忘平時所說的話。子夏的私德是沒有問題的。

錢穆先生認為,「推孔子之所謂小人儒者,不出兩義: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章句訓詁,而忽於義理。」這也挺有意思,在大學者的眼裏,「小人儒」就是「書呆子」。孔子是擔心子夏讀成了「書呆子」。

但歷史上的子夏不是「書呆子」。一方面,後世儒家經學主要是由子夏傳授,為文化傳承做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身為魏文侯的君師,子夏為魏國初霸起到了匯聚人才的文化力量。書呆子做不出這樣的豐功偉績。他顯然是既沒有「心忘世道」,也沒有「忽於義理」。

那面對得意門生,孔子說的「小人儒」指的究竟是什麽呢?這怕還得從史實中找答案。

史載,孔子去世後,面對孔門喪亂,子夏前往魏國教學育人,被魏文侯尊為老師。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義極其重大,對秦國、楚國、趙國這些邊地諸侯國的懷化作用十分顯著,西河一時成為當時文化中心,魏國也儼然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宗主國,。

但子夏不像顏回、曾參一樣嚴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關註「克己復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子夏的思想間接影響了李悝、吳起。某種角度講,子夏就是法家思想的啟蒙人。

孔子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篇】2.3)法家是講究「政」和「刑」的,在孔子的眼裏,顯然這是一個不夠高的格局。

子夏不是法家,但他的法家思想苗頭自然逃不過孔子的慧眼,他擔心自己的學生輕教化、重刑法,帶出「免而無恥」的民眾。所以,他才語重心長地提醒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